 
			今年以來,面對急遽變化的煤炭行業市場不確定性,韓城礦業公司穩住心神、沉住底氣,以“穩大局”“應變局”“破困局”為中心,主動出擊,破題攻堅,確保企業發展穩中求進、整體運行良好市場。
走過千山萬水 取“真經”
如何對現行的災害治理模式和技術路線進行優化,大刀闊斧地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從而激活產能釋放?

7月15日-19日,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杰,總工程師張杰,帶領公司通風管理部、生產技術部、地質測量部負責人,以及五礦礦長,遠赴淮南、淮北礦業對標學習,五天多時間里,公司考察組先后來到淮北、淮南礦業集團總部,深入許疃煤礦、顧橋煤礦、蘆嶺煤礦、地質勘探工程分公司等所屬單位“尋醫問診”
地質條件復雜,瓦斯災害異常嚴重,為什么“兩淮”地區能夠成為全國瓦斯災害治理的標桿,并且可以在當前煤炭市場環境下實現盈利?通過連日來的對標學習、深入交流,“兩淮模式”的深層邏輯逐漸清晰:理念引領+精細管理+技術革新,尤其是理念和管理。
在采掘接續及瓦斯災害技術路線方案部署會上,吳杰指出,韓城礦區未來發展必須仿照淮南礦區“規劃區、準備區、生產區”的思路,走多采區發展路線、加快保護層剝離速度、釋放盾構機的快速掘進優勢,總結底板巷穿層鉆孔區域防突瓦斯措施的經驗教訓,探索前探后鉆瓦斯治理方法,科學合理部署采掘接續,堅持“一礦一策、一區一策”,地質先行、技術引領的原則,結合淮南、淮北對標學習調研的經驗,建立動態評估與調整機制以適應地質條件變化。
想盡千方百計 治災害

把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變量”,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該公司不斷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持續推進“智慧礦山”建設,多措并舉激發改革發展新動能。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韓城礦區煤礦災害融合監控與智能決策平臺及示范應用”和“韓城礦區工作面安全風險邊緣管控技術及裝備”的實施,有助于解決礦井重大災害及風險預警難題,提高重大災害及風險預警準確率和防控水平,對公司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教授楊威團隊與韓城礦業公司聯合研發的“礦山全時空地應力場同化孿生技術”在日前舉辦的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從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發明金獎。該技術在礦山的成功應用,顯著降低了瓦斯突出等動力災害風險。
今年上半年,“科技治災”成效日益凸顯,井上下定向鉆孔分段壓裂區域防突技術研究累計抽采瓦斯33萬立方米,噸煤瓦斯含量降低0.7立方米;順煤層機械造穴工藝技術研究完成鉆孔施工,單孔平均抽采瓦斯是普通鉆孔的5倍;揭煤區域穿層鉆孔水力壓裂降噴增透技術研究效果明顯,打鉆效率提高40%。
說盡千言萬語 跑市場

市場是跑出來的,生意是談出來的。韓城礦業公司市場開發人員全力走市場、跑客戶,早早按下“加速鍵”,力爭實現新突破。該公司所屬韓城煤機公司、創新產業公司、新型建材分公司等單位攜“智能快速自移式伸縮中間部”“礦盾”牌系列礦用產品、生態環保磚等最新協同創新成果,相繼精彩亮相第三屆中國(西安)國際礦業裝備與技術展覽會、第二十三屆太原煤炭(能源)工業技術與裝備展覽會、第十九屆鄂爾多斯國際煤炭及能源工業博覽會等展銷平臺,為進一步開拓市場占領橋頭堡。配售電公司積極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深入研究電力市場規則和政策,推動配售電業務穩健拓展。上半年完成市場化交易電量1.6億千瓦時,占公司總售電量的91.5%。開發簽約用戶5家,用戶結構進一步優化;持續開拓新的效益增長點,承裝(修、試)業務實現收入254萬元。
吃盡千辛萬苦 抓生產
“采面底板就是鋼板一塊,我們也要啃下來!”今年五月,面對23308下采面工作近乎全巖、巖石塊大量多的惡劣地質條件,下峪口礦智能化采煤隊二班的人沒有望“巖”興嘆,他們說干就干,馬上就干——班長劉端平帶頭選準角度、架穩風鎬破障除礙,其他礦工兄弟協作分工輪流作業,逐點突破,一點一點地啃下“硬骨頭”......,每天都高質量完成小班割煤2.4米的原煤生產任務,安全生產標準化連續實現動態達標。
滾筒精準測量、優化工序銜接、龍門吊高效調度……走進韓城煤機公司生產車間,生產人員冒著酷暑正在緊鑼密鼓地高質量完成小保當礦業公司洗煤廠帶式輸送機組裝任務,龍門吊有序吊運滾筒,職工們有的俯身校準輸送帶軸距,有的手持量具檢測滾筒精度,有的用卡尺精密測量焊口尺寸……針對洗煤廠潮濕環境特點,技術人員專項升級設備防腐涂層工藝,確保產品適配性……
苦干實干,重點項目穩步推進。截至6月底,王峰煤礦礦建工程完成7651米,超計劃1151米。王峰洗煤廠完成12次帶煤調試,實現連續6小時系統帶煤運行。桑樹坪煤礦北翼風井項目完成場地清表、地質勘察報告,35KV線路工程投入運行。北站物流項目受儲煤系統完成儲配倉漏斗、外運棧橋樁基施工,鐵路專用線除快速裝車站重合部分軌道工程未完工外,其余均完工。
以“四千”精神破題攻堅,步履從容地開啟“兩步走”。韓煤人正以永葆“闖”的勁頭、“創”的智慧、“韌”的定力,奮力實現“千萬噸”發展目標的新篇章。(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