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見證硬實力。在日前公布的2024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勵名單上,陜北礦業公司參與的“陜北煤礦區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方法”項目榮膺技術發明一等獎。這一突破,不僅解決了礦區生態修復的行業難題,更為行業輸出了一套可復制、可應用的實踐方案。
問渠那得清如許?得益于陜北礦業公司對創新“源頭活水”的持續疏通。公司持續打好關鍵技術攻關、創新機制優化、人才培養賦能等“組合拳”,推動創新潛能持續迸發,技術成果競相涌現,為高質量發展凝聚新優勢、新動能。
技術攻關背后的“增效賬”

創新應用400米超長工作面技術,增加可采儲量54萬噸,創效1.08億元;創新實施掘進工作面煤矸分運改造,提升煤質效益,全年創收數百萬元;自主開發物資管理系統,實現物資可視化管控……
發展科技創新是一筆“經濟賬”。陜北礦業公司積極踐行“四種經營理念”,深入推廣“四新”項目應用,確保每一項投入既精準撬動最大效益,又實現減人保安。
“井下一線生產有了科技裝備的加持,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工作強度輕了,生活好了,干勁更足了。”韓家灣煤炭公司采煤機司機王瑞說。
近年來,陜北礦業公司打造了以“兩橫八縱一平臺”為主體架構的智慧礦區。所屬兩家煤礦應用了低矮型半煤巖巷掘進機、拐彎自移列車、無基礎膠帶機等先進裝備,并引入無線巡檢機器人、零散點智能排水、尾氣凈化裝置等新技術,讓礦井安全效益得到“翻番”,生產效率不斷提高,進一步支撐營收規模穩定增長。
機制優化背后的“創新樹”

翻開陜北礦業公司上半年的創新成果臺賬:累計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7項,申報省級科學技術獎2項、“三新三小”47項。
“創新樹”枝繁葉茂離不開“軟環境”和“硬制度”的支撐。今年以來,陜北礦業公司按照“三定”改革要求,大力開展制度“立改廢”工作。在科技創新方面,優化完善了包含科研成果獎勵、季度評審、創新項目專項資金等激勵機制的《科技創新管理辦法》,著力為全員創新營造良好生態。
8月18日,公司舉辦的技術成果評比競賽活動中,來自基層一線的16名選手,同臺展示了多項涵蓋安全生產、智能開采、經營管理等領域的“金點子”,這些成果均源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陜北礦業公司持續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對科研項目的立項指標、研發過程、項目結題和實施推廣情況等進行評估,確保廣大干部職工的“金點子”變成“真金子”。目前,競賽活動中展示的《均壓技術治理多煤層隅角低氧問題》《快掘設備安裝工藝優化》《螺旋溜槽在提升塊煤率中應用》等項目均已投入應用,精準破解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人才培育背后的“孵化網”

8月7日,霍軍鵬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獲命名“陜煤集團示范性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8月12日,陜北礦業公司7人榮獲“煤炭行業技能大師”稱號,孫家岔龍華礦業公司王力技能大師工作室被命名為“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
短短5天內傳來的兩則喜訊,再次印證了陜北礦業公司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客工廠等載體,打造技術創新的“孵化器”和人才培養的“加速器”的生動實踐。
以霍軍鵬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為例,以“全員創新”“三小一練”“揭榜掛帥”等為抓手,近3年累計完成1600余項創新項目,解決了安全生產中的諸多痛點難點問題,創造經濟效益1億多元。同時,培養出“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4名、“全國煤炭行業技術能手”7名、“陜西省技術能手”2名、陜煤集團勞模(工匠)4名等高技能人才。
與此同時,陜北礦業公司創新推行“評價促提升、競技育精英”“以賽促學、以賽提技”“首席制”“金銀牌制”等橫向貫通、縱向延伸的人才培育機制,通過持續加大實訓基地建設,定期舉辦技能大賽等方式,充分激發人才優勢,為創新成果轉化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支撐。(楊博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