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盛夏,驕陽似火。在曹家灘礦業公司機電維修中心,一臺全自動金屬帶鋸床正高速精準作業,鋸齒在鋼管表面劃出完美軌跡。這臺被稱作“鋼鐵裁縫”的設備,正是該中心秉持“用賺錢思維去花錢”理念,將維修從成本消耗轉化為效益創造的生動例證。

走進加工車間,全自動金屬帶鋸床的轟鳴聲中藏著精細的效益賬。過去人工切割一根6寸鐵管需兩人30分鐘完成,誤差率達10%,這不僅讓后續焊接工作量加大,還造成大量材料浪費,如今這臺全自動金屬帶鋸床設備僅需8分鐘,切口平整,極大地保障了焊接質量。“以前切割10根管路地上到處是切割的廢料,現在幾乎零損耗。”操作工王師傅指著整齊的切割成品感慨道。
在檢修區,焊工萬師傅正推著自制的“移動焊機小推車”作業,這個花費800元改造的裝置由廢舊方鋼和軸承加工而成,集成了焊機、電纜卷盤和工具托盤。“過去搬運焊機要兩人配合,現在一推就走,效率提升40%”。不僅如此,還有那看似不起眼卻作用巨大的氣瓶開啟扳手,經過創新改良后,讓開啟時間從2分鐘縮短至15秒,氣瓶的泄漏率直接降為零,有效避免了資源浪費和安全隱患。這些“花小錢辦大事”的改造舉措,讓邊角料在巧匠手中變身“效益金礦”,累計創造間接經濟效益超萬元。

“通過專項技能培訓,我現在能獨立完成饋電開關的檢修工作了。”95后電工胡錦洋的話,展現了該中心在人才培養上的顯著成效。該中心堅持每季度技術考核;邀請經驗豐富的師傅開展現場教學活動,通過手把手地示范與指導,讓職工近距離汲取實戰經驗;同時積極搭建“走出去”的學習平臺,鼓勵職工學習先進技術。在此基礎上,打造“理論+實操”的培訓體系,使職工技能達標率從68%提升至92%。如今,這支平均年齡31歲的技術團隊已誕生12名“設備診療能手”,構建起人才增值的良性循環。
從設備的升級改造到人才的精心培育,該中心以創新思維和務實行動,打破了維修就是“成本中心”的傳統認知,讓每一分投入都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龔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