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陜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將作風建設與安全生產深度融合,堅持問題導向從機制創新上著手,實施安全生產精準攻堅到聚焦民生短板弱項服務,用實打實的安全成效、看得見的環境改善、摸得著的民生福祉,推動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強創新,安全防線筑牢
“盯住‘三違’不丟手,不取的實效不丟手,措施落實不到位不丟手。”進入百日安全活動以來,這是袁大灘煤礦現場職工對干部作風改變最直接的反應。
為杜絕反“三違”行動的形式主義,該礦建立健全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質量工作機制,嚴格對照行業標準對生產全系統進行“拉網式”專項排查,通過閉環整改,倒逼查擺隱患從“表面應付”轉向“主動防御”。
動態可控的防控網絡,帶來最直觀的結果是,該礦“三違”數量同比下降近15%,安全管理從“持續穩定”向“構建堅實屏障”邁進。
在此基礎上,該礦嚴格遵循風險便是評估體系,聚焦有限空間作業、零星工程、機電管理薄弱環節等重點環節,系統辨識風險215條,制定管控措施328條,從而穩定構建全鏈條、立體化安全防護體系。
為攻克現場管理的難點,該公司加大對設備運行、用電安全管理、消防設施等領域的管理,開展拉網式排查,建立“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整改清單”為一體的組合方式,實行“銷號”管理,開展“三違隱患隨手拍”活動,鼓勵員工參與安全管理,形成“全員參與、全域覆蓋”排查格局,切實將安全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依托“九全九雙”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形成覆蓋全員432個崗位的責任網格清單,單月“三違”數量同比再降4%。
創新開展“安全鏈式反應360°賦能”宣教模式,構建“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長效機制,通過建立干部走動式管理聯動排查機制與隱患排查“五落實”工作抓手,隱患整改率達100%,平均處置時效縮短至1.5天。

強施策,生產提效提質
“綜采工作面機尾超前段巷道積水深度達0.4M,需15分鐘內完成排水整改!”在綜采工作面,跟班管理人員嚴格按照標準,對發現的隱患進行升級排查,升級管理,確保隱患不遺漏。
為筑牢安全長效管理機制,該公司將干部作風是否“嚴細實”與工作現場的標準化結合起來,以“建體系、嚴標準、強落實”為導向,積極探索作風建設與標準化管理體系的最優實踐路徑,針對制約安全生產的“卡脖子”問題逐項攻堅。
電器設備推行“一機一策”專項管理制度,輔助運輸巷道管理中,對關鍵環節嚴格按照精細管控抓實抓細,確保設備安全毫厘不差。
“以前修設備靠經驗,現在通過‘六精閉環鏈式包機制’,每臺設備都有專屬‘管家’,故障率比去年降了30%。”該公司袁大灘煤礦機電隊維修工劉強一邊記錄設備運行數據,一邊介紹。在“機”的管理上,建立三級運維機制,智能化設備常態化運維率達85%以上,共下智能化系統應用實效提升40%。
建設機電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安裝溫震傳感器256套,系統應用后,通過智能化監測將定期維修轉變為預防性維修,降低50%的巡檢工作量,有效降低70%因機械故障導致的非計劃停機,維修效率提升30%以上,備品備件庫存降低10%,真正實現從“人防”到“技防”的智能化躍升。
今年以來,已經先后建成2個精品采煤工作面、4個精品掘進工作面、4個精品硐室、2條精品路線。“我們定期開展'三評’考核,部室評價找問題、旬檢評級定等級、重點評定樹典型。”安全管理中心主任孫強介紹,按照安全生產標準化檢查機制,礦井月度達標率穩定在96%以上,井上下標準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強服務,職工獲得感提升
“現在通過井口超市六精物流配送服務,領料從下單到運送到現場不超過2個小時,真是太方便了。”提及作風建設的成效,綜采隊職工王鑫高興地直伸大拇指。
該公司推行“首問工作法”,要求管理人員通過“包保區隊+職工懇談”收集意見,解決安全生產、經營管理、民生服務等領域難題,依托全員導師制,開展“管理干部下基層、解決問題在基層、實事落實在基層、創效落實在基層”為核心的四在基層工作推動法,旨在提升管理干部沉在一線,服務安全生產,為職工解難題,全面提升干部履職盡責本領。同時,該礦把“安全便利”延伸到職工工作生活的每個細節。
“以前開電車上班,回家充電得跑3公里外的充電站,冬天電池續航差,總怕半路沒電。現在礦區樓下就能充電,1個多小時滿電,太方便了!”該公司安全監察管理部王鵬軍插著充電槍,指著充電樁說道。針對員工反映的“電車充電難”問題,該公司建設智能充電樁,在礦區停車場安裝20個智能充電樁,支持掃碼付費充滿并自動斷電,滿足員工快速充電需求。
該公司緊扣“五型部室”創建目標,扎實開展“瘦身提質”行動,通過“首問+限時+跟蹤”等形式,明確責任歸屬,限定辦理時間,跟蹤服務效果,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的“腸梗阻”,為基層生產一線,為職工需求滿意度搭建高效平臺。
先后建成井口一體化供銷物資超市,解決基層單位領料、運輸等難題;職工反映強烈的停車難,在最短時間內建成能容納100余輛停車場所徹底改變,精準解決職工遇到的各種問題,是該公司動真碰硬推動整改落實的真實寫照。(王惠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