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能化礦井建設加速推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廣泛應用,對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及一線作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澄合礦業百良公司錨定“人才強企”核心戰略,構建“育、用、勵”一體化人才培養生態,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黨建領航筑牢人才培育“壓艙石”

“我們始終堅持黨管人才,把人才培養作為黨委重點工作,通過‘三類人員’素質提升工程,讓各層級干部職工都能找到成長路徑。”該公司黨委創新實施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崗位作業人員分類培養計劃,以“擬定計劃、組織實施、過程管控、考核評估、聯合評級”的“五步工作法”為抓手,通過深入調研定需求、定制課程補短板、優化師資強保障、精選學員抓重點、創新形式提實效,每月常態化推進,推動全員綜合素質梯次升級。培訓效果以考核評估為標尺。
每項業務培訓后,職工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考核標準、設計考題,結合綜合成績對培訓教師、課程質量、參訓學員進行排名,評估結果直接與評級獎罰掛鉤。截至目前,“三類人員培訓”累計發放獎勵33.643萬元,參訓達676人次,實現“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輻射效應。“公司培訓平臺是我的‘加油站’。通過注冊安全工程師考試后,我不僅拿了5000元獎勵,每月還有300元技術津貼,這樣的激勵讓學習更有奔頭。”機電部技術員何陽的話,道出眾多職工心聲。
機制創新構建成長“快車道”

“現在的培訓不是‘填鴨式’灌輸,而是按崗位需求‘量體裁衣’,內容與現場作業貼合緊密,真正缺什么補什么。”該公司生產服務中心職工胡斌翻著手中的《五懂五會五能知識手冊》說。
該公司打破傳統培訓模式,為采、掘、機、運、通等專業的95個崗位梳理編制8000余條專業知識。各區隊按計劃開展專題培訓、實操訓練、崗位練兵,每月最后一周由人力資源部統一考核,匯總個人成績與單位平均分后評比獎罰,通過“紅黑榜”公示強化獎優罰劣導向。“憑實干立身、靠實績說話”成為鮮明導向,將工作實績作為核心考核指標,直接與薪酬待遇、崗位調整掛鉤。2025年起,技術比武由季度賽改為月度賽,以賽促練、以練促學,重點檢驗實戰能力,讓業務精、能力強的骨干脫穎而出,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職工搭建公平競爭的平臺。
“以前覺得漲工資得靠熬年頭,現在才明白能力才是‘硬通貨’。”人力資源部部長尹凡的感慨,折射出職工觀念的轉變。2025年,該公司技術比武參賽人數同比增長30%,通過職業技能認證的職工占比達45.5%,推廣應用創新成果、小改小革、亮點項目28項,職工能力提升成效顯著。
激勵賦能暢通成才“黃金路”

“現在技術工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技能過硬就能挺直腰桿。”生產技術部部長孔小平說,公司建立“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的薪酬體系,讓高技能人才憑技能獲利。
通過暢通技能人才晉升通道、優化績效考核機制、完善獎勵激勵辦法,該公司將薪酬分配向生產一線、核心骨干和高技能人才傾斜,全面推行崗位績效考核。對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職工按等級發放崗位津貼,對參與“五小創新”“師帶徒”成效突出或獲評技術比武標兵的職工給予專項獎勵,徹底打破“大鍋飯”,既激發技能人才的干事熱情,也讓其薪資待遇“水漲船高”。“每次啃下設備故障‘硬骨頭’,那種成就感沒法比。” 從“職場小白”快速成長為電氣檢修班班長的青年職工段坤感慨。如今,在“階梯式”獎勵、職級晉升綠色通道等政策激勵下,考技師、評職稱、學先進、爭第一成為職工自覺追求,多名技術骨干走上管理崗位,“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在礦區蔚然成風。
從“人才斷層”到“人才輩出”,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百良公司以系統化人才培養體系交出一份亮眼答卷。站在新起點,該公司將持續深化人才強企戰略,培育更多“礦山工匠”和“創新創客”,讓人才優勢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趙倩 杜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