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以前調整設備開機時間,只想著趕生產進度;現在得先算筆‘經濟賬’,低谷電價時讓主皮帶滿負荷運轉,單這一項每月就能省出近5萬元電費!” 近日,韓城礦業公司在象山礦井綜采二隊召開的礦井經營分析會上,經營礦長申榮輝拿著設備運行成本核算表,講解“避峰填谷”策略帶來的效益。
這是該礦踐行“用賺錢思維去花錢”理念,破解煤炭市場競爭加劇、經營壓力增大難題的生動縮影。如今,從設備運行到巷道施工,從人才培育到政策利用,“每一筆支出都是投資”的理念已融入礦井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推動有限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效益。

設備運行算 “時間賬”:避峰填谷讓電費“省”出收益
“主排水泵調整到每晚22點至次日6點集中運行,這段時間電價僅為高峰時段的三分之一,既能滿足井下排水需求,又能大幅降低用電成本。” 在象山礦井調度指揮中心,主任工程師任鵬輝指著電力監測系統介紹。
針對主皮帶、主排水泵等大型高耗能設備,該礦摒棄“為生產而生產”的傳統思維,以“投資增值”視角優化運行方案,依據電力峰谷時段差異,制定“避峰填谷”運行計劃。
通過科學調配,設備“空轉”現象大幅減少,運行飽和率提升至92%以上。同時,結合生產需求動態調整人員與資源配置,避免人力、設備閑置浪費,實現了“以時間換效益”的設備管理新突破,讓原本的“成本項”變成了“收益點”。
巷道施工謀 “工藝賬”:三優兩提讓成本“降”出空間
“22309運輸巷采用分次支護工藝后,圓班單進效率從7.2 米提升到9.6米,材料消耗還減少了15%,這‘錢花得值’!”象山礦井掘進二區區長孫敏峰指著巷道施工記錄表興奮地說。
在巷道工程建設中,該礦推行三優兩提高,即優化布置、優化工藝、優化參數,提高效率、提高效益工作法,針對不同巷道特性實施“一巷一策、一段一策”,將每一筆施工投入都精準投向增效降本的關鍵環節。
5 月份,在21316綜采工作面,生產技術部創新采用切頂留巷工藝,通過優化支護結構,不僅減少了后期維護費用,還縮短了巷道施工周期。而在22309運輸巷實施的分次支護工藝,實現掘支平行作業,單巷施工綜合成本降低15%以上。今年以來,該礦通過工藝優化與技術創新,已節約巷道工程費用超130萬元,用“向工藝要效益”的實踐,印證“花錢即投資”的經營邏輯。

人才培育投“技能賬”:比武練兵讓能力“轉”成價值
“現在技術比武拿名次不僅有獎勵,還能把‘設備節能操作法’用到實際工作中,每月能幫隊里省不少耗材錢!” 剛在技術比武中奪冠的職工拿著優化后的操作流程手冊說道。
象山礦井打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將技能提升視為“最具潛力的投資”,聯合組織瓦斯泵站司機、主扇司機、打鉆工等關鍵工種開展技術比武。
比武過程中,職工自主研發的 “故障預判模型”“高效打鉆技巧”等12項優化成果成功應用于生產實踐,有效提升了設備運行效率、降低了故障發生率。這種“以賽代訓”的人才投資模式,僅投入少量活動經費,卻帶來了職工技能與企業效益的雙重提升。目前,礦井關鍵崗位職工技能達標率提升至98%,因操作不當導致的設備故障同比減少30%,實現了“小投入、大回報” 的人才資本增值。
從“成本控制”到“價值創造”,從“花錢辦事”到“投資增值”,象山礦井以“賺錢思維”重構經營管理模式,讓每一分投入都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源”。“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這一理念,把有限資金精準投向安全提升、效率優化、技術創新等關鍵領域,在市場競爭中拼出‘好日子’,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該礦礦長王春斌表示。(嚴改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