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澄合礦業有限公司西卓煤礦立足高質量發展目標,以“四種經營理念”為核心指引,精準錨定國家政策導向,將政策紅利從“紙面條款”轉化為降本增效的“真金白銀”,企業運營效益顯著提升。

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該礦始終堅守“政策研究深一分,效益轉化就多一分”的工作準則,創新性搭建“政策研讀-申報落地-效益轉化”全鏈條工作機制:由財務、規劃、安監等多部門聯合梳理國家及地方最新政策清單,針對安全生產、環保節能、稅費優惠等重點領域建立“政策臺賬”,明確責任人和申報時限;同時與當地稅務局、應急管理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及時掌握申報要求與流程。憑借這套機制,1-8月成功爭取《中央安全生產預防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補助資金》30萬元,專項用于1509、1410工作面突水預警系統購置,既直接減少項目投資,又提升了礦井應急救援保障能力;依托安全環保節能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為礦井新投用的頂底板災害監測設備、污泥脫水機等設備申請稅收減免,最終實現稅款減免98.46萬元;深挖稅費政策細節,利用煤炭運輸費用抵減資源稅的規定,成功實現稅負降低62.34萬元;針對陜西電網分時電價政策,科學調整主提升機、主皮帶等大功率設備的檢修時間及排水時間,將原本高峰期的2小時檢修工作,調整至低谷段,并同步優化生產排班確保正常生產,8月當月節省電費3.6萬元。這些“省下的錢”不僅充實了企業現金流,更成為推動技術革新、安全升級的“活水源泉”。

“每一分投入都要生效益”的理念,在該礦設備管理工作中落地生根。為響應國家“雙碳”目標,機電動力部牽頭推進設備節能改造,在綜采工作面三機設備及井下膠帶輸送機上全面采用變頻電機。相較于傳統電機,變頻電機啟動電流僅為前者的1/3,運行效率提升15%,不僅讓礦井綜合能耗下降9%,每月還能再省電費近5000元;同時,變頻電機的低損耗特性大幅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使年度維修費用減少約8萬元。
眼下,澄合礦業有限公司西卓煤礦正以“四種經營理念”為紐帶,推動政策紅利從“短期效應”向“長遠動能”延伸;增值稅留抵退稅申報已對接合陽縣稅務局并準備資料申請退稅;持續落實安全環保節能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后期跟進礦壓監測系統、自動噴霧降塵裝置等14項,預計可享稅收優惠超120萬元。

從政策精準解讀到實踐創新落地,從精細化成本管控到全員經營思維革新,該礦將以“四種經營理念”為支點,成功撬動了企業發展的“杠桿”。其“政策變實力”的實踐樣本,為自身注入了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動力。(劉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