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今年來,建新煤化以“用‘賺錢’思維去‘花錢’”為實踐切入點,將每一筆支出都視為一筆“投資”,在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精打細算、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思想破冰,解鎖降本“密碼”
7月3日,在機修廠的“成本課堂”上,一場井下皮帶H架的“拆解——維修——再利用”實操演示正在進行。職工們親眼見證舊設備經修復后重新投入使用的全過程,修復一架H架,僅需投入人工及材料費200元,便可節省新設備采購費用700元。這種“省下即賺下”的直觀教育,讓“節約意識”從口號變為職工的行動自覺,實現了從被動執行到主動參與的心態轉變。
4月以來,該公司以“四種經營理念”大討論活動為抓手,創新開展“我為降本增效獻策”活動,累計征集合理化建議23條,17條建議從“紙上”落到“地上”。其中,通風設施快速修補法使單處施工耗時縮短40%,防塵管路分區控制技術讓水資源利用率提升35%,有效破解礦井提質增效密碼。

創新賦能,點燃增效“引擎”
“以前,我們總想著怎么省。現在,我們想的是怎么‘花’得更值。”該公司通風隊隊長左永勝在談到強化井下通風設施管理時,一語道破了思維的轉變。
走進井下41盤區7聯巷,通風隊自主設計的“風門再生流水線”成為“明星設備”,它通過校正變形框架、更換耐老化密封膠條、噴涂防腐涂料三道工序,累計投入材料費3000元,使井下風門“煥然一新”,一改過去“壞了就換、換了就報”的模式,有效延長風門使用“壽命”,間接節省設施投入費用3萬元。
該公司大力推進全員崗位創新工程,建立“全員創新激勵機制”,今年以來,累計收集全員崗位創新工程創新項目128項,創造經濟效益百余萬元。

技術加持,鍛造治災“硬實力”
“副斜井的新型高壓霧化防塵裝置采用120度廣角旋流噴嘴,用水量減少40%,粉塵濃度降至1mg/m3……”左永勝介紹,通過優化工藝設備,用“技術投入”換取“價值回報”,實現了降塵效率與成本管控的雙重提升。
該公司強化災害“智”理能力,在采煤工作面投用智能瓦斯巡檢系統,實現瓦斯巡檢動態管理;投入防滅火預測預報系統,通過對采空區監測地點的溫濕度、一氧化碳、甲烷、壓差等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實現自然發火精準預測、預警、預報;并淘汰低效的地埋管工藝,改用高位定向鉆孔技術,瓦斯抽采效率提升40%,材料損耗降低30%。
以上鮮活事例,僅是該公司“用‘賺錢’思維去‘花錢’”的縮影。該公司從機制建設到日常經營全鏈條發力,先后優化完善了《煤質管理考核辦法》《崗位價值精細化考核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構建“礦井、區隊、班組、個人”四級責任體系,將經營指標細化到崗,使“投入回報率”成為各項工作的關鍵標尺,將精益管理的投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張雪瑞 閆少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