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井下支護工第一名,象山礦井李永強”的聲音在韓城礦業公司“工匠杯”職工技能競賽現場響起時,李永強的內心瞬間掀起了波瀾。“終于為集體掙得了榮譽,沒有辜負這段時間大家的幫助和指導。”他在心中默念。從賽場走向領獎臺,不過短短幾步路,卻是這段備賽時光里,他走得最緩慢、也最堅定的幾步——每一步都承載著集體的期望,每一步都凝結著自己的汗水。

時間拉回2023年3月,31歲的李永強懷揣著對工作的敬畏與期待,走進了象山礦井。彼時的他,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卻有著一股不服輸的“沖勁”。為了盡快適應崗位,他主動參加中技培訓并順利拿到畢業證;下井時,總是緊緊跟在師傅身后,一邊目不轉睛地看操作,一邊詳細記錄工作要領,不敢有絲毫懈怠。沒有理論基礎,他就自學安全規程、操作要領;面對巷道成形、支護角度等專業知識,他刻苦鉆研,很快便掌握了各類機械設備的操作,以及維修頭面打眼、放炮、支護等核心工作,從一名新人快速成長為班組里的生產骨干。
這份踏實與努力,讓李永強在2025年6月迎來了新的挑戰——被任命為班組長。而僅僅3個月后,他又站上了公司“工匠杯”的賽場。從8月確定參賽名單起,李永強便與其他工友一同投入到礦上的系統培訓中:隊干的叮囑讓他明確方向,生產技術部的指導幫他攻克技術難關,工會的鼓勵給予他精神力量,人力資源部的理論訓練夯實他的知識基礎。“這不是某個人的戰斗,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李永強深知,正是這份來自集體的支持,讓他和其他參賽選手更有動力全力以赴。
談及比賽,李永強沒有絲毫驕傲,反而十分清醒:“大家日常的理論、實操都經過礦上訓練,水平相差不大,賽場上比的就是心態和細心。”礦上為他們安排了脫產備賽,每個人都鉚足了勁,理論考試最低分都達到98分,分值差距僅在零點零幾之間,勝負的關鍵最終落在實操環節——作業標準的間距、操作的精準度,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李永強用自己的方法將操作流程拆解開,逐一熟悉掌握,最終憑借穩定的心態和細致的操作,為象山礦井拿下了井下支護工第一名的好成績。
作為井下支護工,李永強始終清楚這份工作的重要性。他對自己鋪設的每一片網、打設錨桿的預緊力、錨桿眼的深度等關鍵環節,都嚴格把關、確認無誤。在他看來,錨桿支護看似簡單,實則技術含量極高,“不能用蠻力,要按標準執行每一道工序”。憑借這份嚴謹與專業,他先后參與了南一5號煤膠帶輸送機大巷、南一采區水倉、南二膠帶下山及南二5煤輔運下山維修改造等多個關鍵系統巷道的攻堅任務。其中,南二膠帶下山工作面巷道超高、維修難度大,李永強帶領班組優化施工流程、精準調控人員:誰擅長鉆孔、誰擅長上錨桿、誰負責打單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最終,班組當月總進尺達到29米,超額完成任務,還獲評先進班組。

盡管是班組長,但李永強在班組里年齡最小。面對比自己年長的工友,他始終保持謙遜,主動學習師傅們的經驗和處理故障的方法,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工作中,他嚴格要求每一位成員,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合理分工:讓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負責材料和工器具保障、做好標準化工作,讓年輕工友在一線歷練成長;生活里,他又格外暖心,每個月末都會組織大家聚一聚、聊一聊,在輕松的氛圍中加強交流、增進信任。“外向、開朗,工作認真,大家都喜歡和他在一個班干活。”巷修隊隊長趙軍虎的評價,正是李永強班組凝聚力強的最好證明。
“我是第一責任人,自己先得能干。”作為年輕的班組長,李永強對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在整個班的作業過程中,設備得熟悉,出現問題必須解決,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是裝煤機、錨桿機,還是風鉆,他都堅持認真學習;遇到問題,他會及時總結,“今天出現什么問題,下次就要注意,每次問題都不一樣”;面對棘手情況,他從不心急,“首先想著怎么解決”。這份責任與擔當,讓他在崗位上不斷成長,也贏得了身邊人的認可。
從初入礦井的新人,到技能競賽的冠軍,再到帶領班組攻堅克難的優秀班組長,李永強用“認真”打底、以“擔當”開路,在井下支護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屬于他的成長故事。這位“強”字當頭的年輕班組長,在象山礦井“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和集體智慧的氛圍下,必將帶著這份初心與熱愛,在礦井建設的道路上繼續前行,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高婷 李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