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著大地,熱浪如波濤般洶涌。八月的煤機公司圓環鏈車間仿佛置身于一座密不透風的熔爐之中,盡管車間內裝有降溫風扇,但吹出來的風卻如同烈火烹油,帶著一股灼人的熾熱。

8月19日下午3時許,見到姚志杰時,他正頭戴安全帽,在新設立的液壓支架單體支柱維修區來回穿梭,身上的藍色工裝被汗水泡得發亮,額頭的汗珠順著帽帶成串往下滾落。他時不時用手背抹把臉,眼神卻如鷹隼般銳利,緊緊鎖定在正在維修的單體支柱上,用那因勞累而略顯沙啞的嗓音,一遍遍叮囑工友,務必注重每一個細節,確保修復的每一根單體支柱都能達到100%的合格率。
姚志杰是澄合礦業煤機公司三級主管,從事圓環鏈工作已19年,先后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3項,多項研究成果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五小創新”一、二、三等獎,陜煤集團專利技術獎、科技進步獎等。今年,由他主創的《一種拋丸機放料裝置》《一種拋丸機用礦用圓環鏈傳動裝置》等4項實用新型專利,已順利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審查,并獲得受理。

多年的技術攻關和創新研究,姚志杰早已成為領導和工友們心中的“專家”。然而,今年8月初,車間突然接到液壓支架單體支柱維修項目,這對長期專注圓環鏈領域的團隊來說,無疑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今年,面對煤炭市場下行壓力,為認真貫徹集團內部協作要求,積極承接各礦的機械維修工作,經綜合研判,公司決定將單體支柱的維修任務交給我們車間。”自接到維修任務后,姚志杰主動放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研究相關圖紙和單體的工作原理。設備到貨前,他早早和車間主任、調度員、班長等人員共同商量前期準備工作,騰地方、劃區域、安設備……第一批單體支柱到貨后,他將維修流程分解成拆卸、清洗、檢測、修復、打磨、組裝、試壓等七個步驟,每個環節都安排專人負責,而他則在各個區域來回巡查,細心做好各個環節的協調與對接工作。正午的車間里,溫度計的指針直指40攝氏度,他身穿藍色工裝,汗水凝結成的鹽霜在衣背上層層累積,安全帽下,濕漉漉的頭發緊貼頭皮,仿佛剛從一場大雨中歸來。

由于是第一次接觸此項工作,為了達到活柱表面打磨精度,姚志杰帶領大家在車床上安裝電機、制作工裝、嘗試各種拋光片,最后選出了一種使用效果佳的拋光片;遇到銹蝕嚴重的缸體,采用自主研制的輕便式拋光裝置,配合鋼絲刷手工打磨,效率比原來提高了兩倍……近半個月時間,姚志杰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他告訴筆者,盡管初期進度略顯遲緩,但通過不懈努力與深入探究,他們已熟練掌握了單體支柱的結構構造與維修要領,為后期批量維修奠定了堅實基礎。
8月18日下午5點,距離下班時間還有1個小時,他們終于組裝好了20根單體支柱。為了早一點驗證維修效果,姚志杰和試驗區的工友們主動加班,進行首次打壓試驗。

“昨天晚上10點,我們做完了首批試驗,其中18根順利通過了驗收,而另外2根則因密封不嚴存在漏液問題,待配件補給完畢后,就能進行全面修復。”姚志杰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望著正在忙碌的團隊成員,沙啞的聲音里帶著笑意,“等這批活兒干完,我們就能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維修流程,操作熟練后就能進入批量維修階段,保質保量把單體支柱的維修項目做好。”話音剛落,兜里的手機鈴聲再次響起,新一批待維修的單體支柱到貨,姚志杰又和工友們一同投入裝卸工作中。這時,距離下班時間僅有半小時,夕陽透過車間的窗戶照在他被汗水浸透的身上,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文/薛雙娟 圖/徐玉倩 張景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