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豪言壯語,卻在扳手與螺絲的碰撞聲中,用汗水與智慧守護著煤礦機電設備的“生命線”,在風沙裹挾著煤炭工業的轟鳴聲中,故障診斷、攻克難題、三絕比拼、編寫行業標準、數智化建設……在班組小小的天地里他們屢獲佳績。
班組管理:從“螺絲釘”到“發動機”的蛻變
“以前覺得班組就是干活的地方,現在發現這里不僅能學技術、長本事,還能當‘主人翁’!”入職剛滿三年的青年職工小姜感慨道。這種轉變源于神南產業發展公司機電設備維修中心推行的“雙一流”班組建設——以打造“一流技能、一流管理”為目標,讓每個班組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引擎”。
“班前會不是走過場,是保命符”每天清晨7:40點,三機班的班前會準時開始。班組長高向兵手持當天的維修任務單,從安全風險點到人員分工,條分縷析。“今天組裝的破碎機錘軸總成,要特別注意軸承的同心度,華吉帶毛毛負責檢測,老高盯緊吊裝環節……”這樣的場景在各班組已成常態。

該中心班組創新推出的“班前會七步法”在陜西省班組建設大賽中一炮而紅:安全宣誓喚醒責任意識、案例分享強化風險預判、任務分解明確個人職責,甚至細化到工具清點、勞保穿戴等檢查。正是這種近乎嚴苛的管理,讓班組連續三年實現“零事故”。
“智慧管理讓效率翻跟頭”在車間門廳的電子大屏上,“鵬云智慧管理系統”實時跳動著各班組數據:設備故障率、維修進度、備件庫存……“過去找一張圖紙要翻半天檔案柜,現在手機掃碼秒查。”技術員小郭邊說邊演示。通過“神南一張圖”數據平臺,班組不僅能實時共享技術資料,還能對
維修過程進行三維模擬,將返工率降低了35%。
技能提升:車間里的“武林大會”
走進該中心維修車間,仿佛踏入技能比拼的“江湖”:天車工王情情操控起重機展示“天車倒紅酒”,將紅酒瓶中的紅酒穩穩倒入指定的刻度線;泵站班的小伙子們蒙眼識別上百種工具;焊工老郭的焊縫平整如魚鱗,連老師傅都豎起大拇指……
“絕活都是‘笨功夫’練出來的”“剛開始練倒紅酒,酒瓶摔了十幾個,紅酒換成涼白開都心疼。”王情情笑著回憶。為了練就“起重機倒酒不灑”的絕技,她每天提前兩小時到崗,用礦泉水瓶模擬酒瓶,甚至在操作室掛上沙袋練腕力。如今,她帶出的3個徒弟個個能“空中繡花”,成為該中心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問題墻”變“創新榜”,車間東側的“問題墻”上貼滿彩色便簽:“減速機軸承拆卸費時”“液壓支架銹蝕嚴重”……這些一線員工的“吐槽”正是技術創新的源頭。班組通過“三小一練”(小發明、小改造、小建議、練絕活)活動,僅一年,班組誕生了27項創新成果。用廢舊鋼管改制的“多功能拔軸器”,讓原本需要4人配合的作業縮減至1人完成,年節約工時超500小時。
安全質量:用“放大鏡”守好兩道關
“老任,這根液壓管接頭有一點滲油痕跡!”“馬上換密封圈,不能湊合!”班長高磊說道。在維修現場,這樣的對話隨時上演。在這里,安全與質量不是口號,而是刻進骨子里的習慣。

“四級驗收”讓隱患無處藏身,設備出廠前要過四道關:班組自檢、車間互檢、中心專檢、礦方終檢。去年寒冬,特級技師馮敏在驗收中發現采煤機截割部的關鍵螺栓扭矩不足,當即叫停出廠。“少擰半圈就可能引發斷軸事故,咱們不能砸了‘神南維修’的牌子!”那晚,班組全員打著手電筒復檢2000多個螺栓,直到凌晨3點全部達標。這種較真勁兒,讓中心維修設備返修率常年保持在0.5%以下。
在螺絲釘里擰出星辰大海,從“干粗活”到“搞精修”,從“被動執行”到“主動創新”,神南產業發展公司機電設備維修中心的班組建設,走出了一條傳統工礦企業轉型升級的鮮活路徑。在這里,每個班組都是創新創造的孵化器,每位工人都是質量安全的守護者。正如車間墻上那句醒目的標語:“把平凡做到極致就是非凡”。當無數個這樣的班組匯聚成流,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圖景便有了最堅實的底色。 (張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