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聲瑯瑯的象牙塔,到井巷悠悠的煤海一線;從燈火闌珊的大千世界,到伸手不見五指的地層深處;從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到百尺井下的技術“尖兵”……自踏入澄合礦區的那一天開始,他們便心懷企業,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在煤海深處耕耘夢想,用過硬的技術護航企業安全生產。
胡曉亮:當好礦井防治水戰線的“排頭兵”

胡曉亮今年36歲,2011年畢業于新疆工程學院工程地質勘查專業,從事礦區地質測量和防治水工作十余年,目前已成長為一名防治水副總工程師。
2019年,西卓煤礦恢復建設,礦井水害治理迫在眉睫。胡曉亮毫不猶豫地接過了這一重任,從華宇公司調至西卓煤礦,主管礦井防治水、沖擊地壓及科技創新技術與管理工作。面對千頭萬緒、錯綜復雜的各項建設工作,他從“零”起步,從基礎做起,牽頭制定了地測防治水技術管理制度24條,建立了礦井科技創新工作考核機制,為礦井順利建設奠定了基礎。
針對礦井水害,胡曉亮密切配合科研院所,在渭北地區首次利用地面長距離定向鉆技術,實施西卓煤礦首盤區底板水害超前探查治理工程。項目實施初期,胡曉亮認真落實《煤礦防治水細則》,突出超前探查、超前治理、“三專兩探一撤”等措施,順利完成井下瞬變電磁物探和超前探查鉆探,為礦井水害超前探查及治理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地面長距離定向鉆技術已于2021年在西卓煤礦試驗成功,礦井未發生突水事故。”胡曉亮表示,目前,此項技術已在山陽煤礦公司、董礦分公司進行推廣應用,為礦區安全高效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周洋:用技術為職工“撐”起安全屏障

周洋今年33歲,2016年從西安科技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了煤炭事業,到澄合礦業董礦分公司干起了一名技術員。他說,科技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只有竭盡全力做好技術工作,工友們的人身安全才有保障。
作為一名技術員,周洋認真對待每一項設計,經常深入現場進行調研,與相關人員研究討論,加班加點查閱《采礦工程設計手冊》《煤礦安全規程》等相關資料,確保每一項設計在技術上可行、安全上可靠、經濟上合理。2020年前后,該礦一工作面回采期間遇到“五尺渣”頂板,經研究決定引進“雙采”注漿材料加固頂板,由周洋帶領職工進行注漿,并收集相關技術參數。為確保數據準確,周洋連續七天寸步不離注漿現場,詳細記錄注漿情況,動態分析注漿效果,為工作面順利回采積累了豐富經驗。
近年來,周洋將“優化巷道支護,減少巷道維護工程”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積極投身《基于人工干預護巷煤柱尺寸優化研究》項目,虛心向科研院所人員學習請教,認真完成煤巖取樣、鉆孔窺視、地應力試驗等信息采集工作,分析存在問題和支護效果,推動解決了采區大巷受采面末采壓力問題,減少采面留設的保安煤柱25m,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為職工“撐”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楊永平:在礦井“四化”建設中創新創效

楊永平今年39歲,2007年畢業于西安科技大學,現任澄合礦業山陽煤礦公司機電動力部部長。他說,“礦井‘四化’建設對提高企業競爭力具有重大作用。作為一名機電技術人員,我義不容辭。”
2023年,山陽煤礦公司煤炭開采受到地質條件復雜、礦壓顯現劇烈、巷道變形大等自然因素影響,需要因地制宜引進渭北首套超長智能綜采工作面系統。彼時,時間緊、任務重、業內無相關借鑒經驗……面對困難和挑戰,楊永平沒有退縮,聯合各區隊技術人員和業務骨干開展技術攻關,看現場、查資料、做論證、定方案,加班加點協同設備廠家進行系統調試,全力以赴解決各類疑難故障,最終比原計劃提前10天圓滿完成工作面的安裝與調試工作。
為推動礦井安全高效發展,楊永平還依托公司技術創新工作室,帶領技術人員完成主井裝載系統自動化改造,縮短原煤提升周期12秒;主導設計天輪移位監測裝置,榮獲陜西省職工優秀科技創新成果技術改進銅獎;在礦井供電系統改造方面創新50余項,為企業創效100余萬元,被澄合礦業公司授予“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澄合工匠”、“創新標兵”、“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在澄合礦區,像胡曉亮、周洋、楊永平這樣的青年技術“尖兵”還有很多,他們把一腔熱血揮灑在煤海深處,用精益求精的技術為礦山高質量發展增磚添瓦。(薛雙娟 吳康凱 劉航彥 馬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