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9點,一輛滿載新鮮采摘的辣椒、茄子、西紅柿、西瓜等有機蔬果的廂式貨車,緩緩駛出陜北礦業公司高新農業示范園。這份健康與美味,將分別送到廣大干部職工手中和職工餐廳,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直供。
通過無人機俯瞰示范園,一座座現代化蔬菜大棚錯落有致地排列,飽含公司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執著追求,更猶如一塊塊拼圖,“拼”出了企業踐行“四種經營理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生動寫照。
種下“生態決心”

“這么貧瘠的荒沙上種菜?一開始想都不敢想?!表n家灣煤炭公司職工劉石抱著剛領到的西瓜說,“如今不僅自己吃上了,還能領回去讓家人品嘗,想想都有點不可思議?!?/p>
面對昔日雜草叢生、寸草不生的采煤沉陷區,公司穩步開展擴綠、興綠、護綠行動。通過多年堅持、多維發力,采取就地取土、削高填低、回填整平、防滲處理、植被恢復等措施進行生態修復。持續為這片土地賦予新生,種下“生態決心”。
所屬韓家灣煤炭公司著力打造“一園兩區一林一路”生態示范樣板,累計實施了完成70多個項目,依據地形新建綠色標準化種植區和碳匯林達1000畝,實現煤礦由生態恢復治理向立體生態模式轉變。
孫家岔龍華礦業公司則投入6億元,在生態示范園栽植喬木1萬多株,并建成占地6000畝的農光互補光伏矩陣,實現“光伏+農業+生態治理+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目前,2座煤礦采煤沉陷區治理率均達100%。
培育“惠民果實”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有了充分的生態修復經驗,公司決定巧做盤活文章,通過流轉土地、打造高新農業示范園等方式,托起廣大干部職工的“菜籃子”。
孫家岔龍華礦業公司與神木市沙峁鎮石角塔村結對,流轉1000余畝土地,建成涵蓋750余畝播種玉米、土豆、西瓜等農作物的大田區,包括20座日光大棚,29座溫室大棚的蔬菜大棚區以及4000余株蘋果、梨、李、西梅等作物的果樹區三個生態農業區域。僅去年,就產出234萬斤農產品,并全部供應職工餐廳、職工家庭。
韓家灣煤炭公司則投入資金1935多萬,建設占地311畝,包含10個雙拱雙膜溫室大棚的高新農業示范園。該示范園以數字農業、水肥一體等現代農業技術為支撐,主要種植辣椒、西紅柿、豆角、西瓜等瓜果蔬菜。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韓家灣煤炭公司高新農業示范園作為第一年試點生產,就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時值立秋,有機蔬果產量和質量均超出了預期。職工們品嘗著自家單位種的有機蔬果,紛紛稱贊不已。
鑄就“綠色口碑”

夕陽西下,為高新農業示范園鍍上一層溫暖的柔光。韓家灣煤炭公司職工蔣婷牽著孩子的小手,漫步在整潔的園區小徑上。“以前孩子嫌這兒灰塵大、環境差,總不愿意來。”蔣婷笑著指向生機盎然的大棚,“現在這兒成了我們遛彎、打卡的好地方,還能讓孩子認識蔬菜是怎么長出來的,比書本上的知識鮮活多了!”
這樸素的話語,道出了礦區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折射出陜北礦業公司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推動由灰到綠、由綠而美、重塑家園過程中收獲的“綠色口碑”。這口碑,也為更多礦山提供了可復制、可持續的生態修復治理經驗。
走進大棚,翠綠的黃瓜掛滿藤蔓,飽滿的紫茄點綴枝頭,鮮嫩的豆角隨風輕擺,西紅柿、辣椒等十多種時令蔬菜在此接力生長,四季常綠……這片土地上,藏著借綠生金的故事。
這也絕不是簡單的農事生產,而是運用“賺錢”的思維去“花錢”,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和成果。節省下來的食堂開支是“小賬”,修復生態、提升形象、凝聚人心,才是企業收獲的“大賬”。(楊博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