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利通過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現場抽查驗收、三號風井主通風機成功運行、瓦斯抽采單孔深度突破1365m,實現安全生產“零目標”……近年來,陜煤集團黃陵礦業公司二號煤礦緊盯安全生產不放松,不斷提升管理質效,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3月14日,該礦順利通過NOSA安健環管理體系五星評審,標志著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從“經驗管理”到“體系管控”的跨越
安全之基,始于標準。面對井下地質條件復雜、生產系統龐大的挑戰,該礦深度融合“四治理一優化+AI+NOSA”管理體系,創新構建“12357”安健環管理模式,修訂《風險管理系統叢書》、編制《崗位風險管控“掌中寶”》等標準化文件,建立“四級風險”管控臺賬并實施月計劃督導,動態跟蹤重大風險與元素落地,不斷優化井下AI智能風險管控系統,建成監測點211處、246個智能場景,實現井下盤區全覆蓋,推動礦井由“人管”向“智管”升級。
該礦圍繞安全生產“零目標”,積極健全雙重預防機制,扎實推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嚴格落實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三違”發生率逐年下降。同時,以“個性化定制”為核心,累計設置10000余塊風險管控牌板、發放4500余張崗位風險告知卡及“明白卡”,完善300余項職工不安全行為標準,并創新實施“1+4+N”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機制、崗位“23110”工作法、高危作業“四步走”風險辨識法等21項實踐,實現風險管控全鏈條覆蓋,為礦井安全管理樹立行業標桿。
翻開《二號煤礦NOSA元素管理手冊》,77個元素包、547條風險清單清晰標注著管控措施。近年來,該礦累計修訂制度標準218項,開展專項培訓143場次,全員風險辨識率從78%提升至98%,隱患整改閉環率100%,為安全生產筑牢根基。
從“人防人控”到“智防智控”的突破
“溫度32℃、振動幅度0.08毫米,設備運行正常。”在該礦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AI巡檢機器人傳回的實時數據在三維數字孿生平臺上跳動。
在二號煤礦,“科技”是安全管理的核心關鍵詞。面對井下點多面廣、動態風險復雜的挑戰,該礦以“智”破局,投入建成智能風險管控平臺,部署246臺AI智能攝像機,開發10類37種違規行為識別模型,實現“智能預警、實時抓拍、語音警示、設備閉鎖”四位一體管控。系統上線以來,“三違”人次同比下降27.3%。
佩戴好智慧手表、智能礦燈、智能防爆手機等,隨后通過井口安裝的智能閘機門禁系統進行人臉識別、酒精檢測,對入井前身體狀況進行全方位檢測,現如今的二號煤礦,實現了職工入井從“人防”到“技防”的科技轉變。
在井下工作時,職工佩戴智能AR眼鏡,即可通過人機交互實時感知環境風險,接收作業流程指引,系統將虛擬場景與井下現實無縫融合,精準預判違章作業、設備異常等隱患,并自動生成動態管控閉環。2024年,通過AI智能風險管控系統累計處理“三違”32起,輕傷以上事故實現“零發生”。
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蝶變
拍攝安全抖音視頻、安全宣誓、觀看事故教育警示片、發放安全手冊……該礦不斷強化安全教育,扎實開展安全培訓、雙素質提升、崗位練兵等活動,多措并舉,不斷提升全員素質,擰緊職工思想“安全閥”。
為進一步強化職工安全意識,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該礦不斷健全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責任體系,把安全責任細化分解到現場、崗位和具體責任人,確保監管不留盲點、責任不留空白,切實提高職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堅決杜絕各類安全事故。
該礦以“三大標準”為引領,通過分專業、分層級、分崗位的精準培訓,累計開展專項培訓7場,覆蓋1800余人次。從管理層到一線員工,人人學標準、懂標準、用標準,將標準化理念融入日常作業的每一環節。
此外,該礦將風險辨識、規范操作等納入班組考核,形成“個人保班組、班組保區隊、區隊保全礦”的網格化責任體系,激發基層自主管理活力,職工安全理念實現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質變。(趙鵬 張仕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