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日報 2025年1月14日 4版
煤海裝上了“智慧大腦”
——看陜煤曹家灘礦業公司綜采一隊如何“智”取“烏金”
本報記者 李旭佳文/圖
臨近春節,年味漸濃。1月10日一大早,在毛烏素沙地之畔的陜煤曹家灘礦業公司,35歲的副總工程師、綜采一隊隊長趙振便帶領隊員下礦井。
“安全帽不能摘”“定位能實時反映你的位置”……在聲聲叮囑中,記者穿著防靜電工作服,跟隨工人乘坐無軌膠輪車下井,探訪這座現代化礦井。
地下363米處,記者跟隨趙振向煤礦巷道深處前進。與想象中悶熱、多塵的環境不同,巷道內干凈亮堂,一排排液壓支架整齊劃一,偌大的礦井里人很少。
鐵臂起伏,“烏金”滾滾……只見世界首創10米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面如“鋼鐵俠”般張開“鋼牙”進行割煤,煤炭順煤壁傾瀉而下,隨即“乘坐”自動化皮帶被運往地面煤倉。
榆林煤炭資源豐富,探明儲量1490億噸,占全國的五分之一。這個工作面,便是綜采一隊這支平均年齡31歲的“鐵軍”守護的生產線——他們用堅守換來年度產量突破1601萬噸的成績,創造了我國綜采工作面單面產能紀錄,年度工效為人均1123噸。
“該工作面實現了采煤機、刮板輸送機、轉載機等設備的智能聯動,創造了裝機功率、裝備總重量、一次采全高、單面產能4項世界第一。”指著“鋼鐵俠”,趙振自豪地說,通過精確的控制系統和高效的作業流程,該工作面“智”取“烏金”,實現平均日采煤量5.1萬噸,比使用傳統工藝提高了113%。
“這組數據說明什么?”記者問。
“仔細些,再仔細些!”趙振一邊囑咐檢修的隊友,一邊為記者解答,“該工作面每40分鐘割一刀煤,每刀割煤3500噸,可裝滿一整列運煤火車。”
從渭南“老礦廠”到榆林“新礦廠”,趙振當過放炮員、采煤工,也見證著煤炭開采行業的歷史性變革。他說:“以往一個班需要40至50人下井,如今20人就夠了。機器代替人在危險的地方工作,工人勞動強度降低了、更安全了,采煤的效率也提高了。”
如何實現煤炭行業智能、綠色、低碳發展,是我國發展煤炭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問題。該工作面提交了一份“陜西答卷”——這是世界上采高最高的工作面,具備在線監測、一鍵啟動、遠程控制及記憶割煤、煤流量實時監測等功能。
“該工作面埋藏深度363米、走向長度5977米、平均煤厚10.5米。如何解決超大開采空間圍巖控制問題?”“煤層資源回收率如何提高?”“超大采高成套裝備是否可靠?”……面對困擾行業的種種難題,陜煤曹家灘礦業公司不斷突破。
“我們反復調試設備智能化參數,統計好煤機記憶截割、支架自動拉架推溜等問題,有效降低了設備故障率;我們實行‘包機責任制’,對機電設備進行拉網式排查,確保設備完好率和開機率,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趙振告訴記者,2024年,綜采一隊累計節約材料費用約700萬元。
濃濃的年味離不開能源保供。這些堅守崗位的“鐵漢子”們,為萬千家庭送去了溫暖。
31歲的徐承啟是輔助運輸隊安檢班長,負責井下人員和材料運輸。徐承啟說:“以前,我們使用的柴油運輸車噪音大,還會產生有害氣體。現在,我們使用的新能源運輸車噪音小、環保,而且運營成本低。”
25歲的杜建源是一名安檢員,今年是他在煤礦的第四年。杜建源說:“煤礦安全至關重要。快過年了,我們要更加仔細。”
33歲的宋號號是一名采煤技術員。6年前,宋號號大學一畢業就返鄉工作。宋號號說:“從井下到井上,煤炭運輸更智慧。新的一年,希望我們這支隊伍不斷創新采煤技術,助力家鄉礦井安全生產。”
……
百米礦井下,休息間隙,礦工們你一言我一語地暢談起新年愿望。
“我們用堅守溫暖千座城、點亮萬家燈,一切都值得。”趙振也道出新年愿望,“新的一年,我們將從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等方面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推動煤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出自己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