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陜煤集團黃陵礦業一號煤礦緊緊圍繞“智能礦井、智慧礦區”建設和安全高效的發展目標,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為牽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相結合,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等信息技術,積極探索以智能化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打造智慧礦山新樣板。
聚力:瞄準關鍵核心技術打贏攻堅戰
“瓦斯濃度符合要求,頂板支護完好,油位正常……”在一號煤礦632掘進工作面的集中控制室,掘進四隊操控員孫建雷和劉文升在確認設備及周邊環境安全后,按下啟動按鈕,掘錨一體機、錨桿轉載機、帶式轉載機依次啟動,掘錨一體機自動截割、自主行走,全自動錨索機器人,自動接桿、拆桿,整個過程不需要人工干預,自動完成。

為進一步提高智能掘進效率,保證采掘接續,該礦與山西天地煤機裝備有限公司研發應用了集自主規劃截割、自動跟隨行走、錨護電液控制、自動錨索支護、安全防護和遠程集控技術于一體的專業智能快速掘進裝備,實現半煤巖巷道的全斷面一次成型智能快速掘進。
“使用智能掘進后,每天的日進尺保持在22米以上,月進尺從300米提高到650米。2月17日單日掘進進尺突破29米,創造了半煤巖巷道復雜地質條件下智能快速掘進單日進尺最高紀錄。”該礦掘進四隊隊長成飛說。
“以前工作很累,下班后都吃不下飯,倒頭就睡。現在不一樣了,設備干、我們看,基本沒有體力活兒,回家還能陪家人逛逛街。”在煤礦掘進崗位干了近二十年的支護工吳高照說。
黃陵礦業一號煤礦不僅在發展建設中深刻領悟到科技強企的內涵,更把創新戰略銘刻在靈魂深處。
“還不到歇口氣的時候,煤礦智能化建設是高新技術融入礦山場景、漸進迭代的過程,不是一次性結果,不是基建‘交鑰匙工程’。”該礦機電副礦長張玉良說,接下來將轉入基于精準地質模型的智能快速掘進控制系統的應用發展階段,全面開展巷道模型的融合與自動更新、基于地質模型的截割模板構建、成型質量和動態變形監測等技術的研究應用。
發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機靈呆萌的腦瓜,伸縮自如的脖頸,時而低頭凝視,時而又抬頭作沉思狀……6月21日,在該礦三號中央變電所,一臺軌道智能巡檢機器人正沿著程序路線,挨個對變電所設備掃描“體檢”,遠方的運維人員則憑借電腦終端中里面的即時交互畫面,實時掌控判斷設備運行狀態,分析排查故障隱患。

在百米井下,32套巡檢機器人協同作業,24小時堅守在各自崗位上,對井下主運輸系統、水泵房、變電所等全覆蓋巡檢,巡檢機器人的投用,讓巡檢人員不再“跑斷腿”,直接替換巡檢人員60余人,每年節約人工成本1300萬元以上。
智能化礦山建設暗藏于地下,也顯露在地面。在該礦智能化選煤廠數據中心,由32塊顯示屏組成的高清集控大屏幕上顯示著環環緊扣、高速運轉的生產實況影像,百余臺設備的三維模型在“自動自發”地高速運轉,從原煤輸送到智能選矸、從重介質旋流器主選到粗煤泥TBS分選、浮選到成品煤裝車等,各環節的生產過程監控、通信系統集成技術指標在屏幕上一覽無遺。
該礦建成了全域感知、全局協同、全線智能的選煤AI超腦平臺,應用了全國首套“在線+全流程”煤炭質量控制與管理系統,推動提質增效,保障本質安全,提升品牌效應,每年增加經濟效益6000萬元。
“目前,我們正在實施‘智能化園區’建設,引進先進設備,應用智能安防、智能門禁與防疫信息聯動、智能訪客系統、智能車輛管理系統等,傾力為職工營造一個舒適、體面的工作環境。”該礦機電部部長宋燾說。
加力:做強“人才引擎”激發創新活力
6月22日,端午佳節,在通風部部長付天河的辦公室,他正和隊上的幾名技術骨干就如何優化1012掘進工作面鉆孔,消除瓦斯災害風險進行著激烈討論,像這樣聚焦生產實際、全員技術創新的場景每天都會在一號煤礦出現。

一號煤礦始終堅持“人才強企”的理念,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企業人才培養機制,拓寬晉升通道,建立薪酬激勵體系,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該礦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把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結合起來,使各類人才出彩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貢獻有回報。
為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計劃,該礦構建培訓、練兵、比武、晉級、超越“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鏈,通過培訓、建立激勵機制等多種途徑,主動為技術人才提供發展的平臺和空間,推行實施大學生下基層和輪崗培訓制度,切實將職工打造成“一專多能”、適應“一人多崗”的綜合型技能人才。
90后“陜西省技術能手”“陜煤工匠”綜采一隊檢修班副班長焦飛,激動地說道:“有幸踏上了一號煤礦搭建的人才大舞臺,在‘尊重科技、禮遇人才’的環境下,茁壯成長起來,所有付出得到了認可,更有了崇高榮譽的回報。”
向“智”發力,步履不停。如今,一號煤礦正融入新一輪礦山行業科技革命,著力構建一種新的智能模式,進一步實現現場無人化、操控集約化、管理智慧化,形成智能識別、智能控制、少人操作、無人值守等一系列新模式變革,將建設成為行業內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智慧礦山”標桿礦井。(倪小紅 劉文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