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保當礦業公司,礦區環境宜人、不見煤塵,員工著裝整潔、熱情自信,無人駕駛礦車“開進”礦井深處,智能巡檢機器人在井下“獨立上崗”,百米井下,“智慧”閃耀,顛覆了大眾對煤礦的刻板印象。
“硬科技”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該公司通過智能化開采技術、安全監測與預警技術、綠色開采技術以及數字化管理等多方面創新應用,全面賦能新質生產力,推動煤礦行業實現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發展。
該公司以敏銳的戰略眼光,率先研發投用全國首套中厚煤層 450m 超長智能綜采工作面成套裝備,并聯合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以二號煤礦為主戰場,深入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創新研發出集中-分布式敏捷供液系統,實現快速精準移架,單架移架速度降至 6 秒以下,產能提升 3 倍以上。同時探索出煤流運輸從 “分段控速” 到 “智能控速” 先進開采工藝,為我國中厚煤層高效智能開采積累了寶貴的核心技術,為該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賺”足了底氣。
隨著一號煤礦 2-2 煤開采區域的變化,平均煤層厚度逐漸由6-7m 降到4.5-6m,若按照常規方式布置工作面,不僅難以實現預期的產能目標,更無法達成增收創效的目的。
對此,該公司針對厚煤層強礦壓特點全力研發。成功研制出首個國產化大截深采煤機,其性能卓越,為高效開采提供了強大動力。打造出世界首套槽寬 1400mm、7000kW 功率驅動協同控制技術的刮板輸送機,極大提升了煤炭運輸效率,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實現了成套裝備配套工藝參數的優化,高可靠性設計以及柔性產能高級智能化保障體系的構建,形成了 “三大一超” 工作面開采工藝與圍巖控制技術,推動該公司在煤炭智能開采領域穩步向前。
百米井下的“網絡直播”到底怎么播?

“三機區域解除閉鎖,乳化泵、噴霧泵準備啟動,采煤機區域作業人員注意,煤機左右截割滾筒準備啟動,請大家注意安全。”
伴隨著井上與井下穿越地表的“連線”,百米井下的“網絡直播”再次開播了:只見采煤機如鋼鐵巨人般揮舞著截割滾筒,厚厚的煤壁瞬間被破成小塊,滾滾的“烏金”如流水般“奔”向地面……
在5G通信技術的加持下,工作人員坐在大屏幕前,就能對地層深處的采煤作業進行“網絡直播”了。而采煤作業能夠如此智能、便捷,歸功于智能綜采系統。只見控制大屏上采煤全過程一目了然,實時數據,運行狀態各項監測數據躍然“屏”上,實現了地面一鍵啟動、遠程控制,設備群組協同智能化控制,對兩順槽超前支架聯動、設備列車自動推進、煤機三機功率平衡調速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工作人員無需前往工作現場,就能對井下設備運行、人員位置、安全檢修等作業場景了如指掌,極大地提高了礦井生產效率,真正做到了減人、增效、保安。
擁有“智慧大腦”的煤礦是什么樣?

擁有“智慧大腦”的礦井是什么樣的?該公司以一連串令人矚目的數字給出了有力答案:近年來,申請專利240余件,獲得授權專利130件。此外,還發表了高水平科技論文153篇,其中61篇被北大核心數據庫收錄。同時,累計實施科研項目69項,科技成果轉化30余項,被中煤學會授予“煤炭科技創新優秀單位”。
在科技創新的征程中,該公司成果斐然。從最初的積極探索到如今的落地見效,智能化建設已然邁入高質量運行階段。先后投用了 2 大類 8 種 31 部智能機器人,它們能夠自動完成各類設備的運行狀況巡檢,將員工從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開啟了小保當礦業公司 “無人值守 + 智能巡檢” 的生產模式。利用三維模擬技術搭建虛實同步選煤廠,實現了對入選原煤產品、生產工藝運行參數以及人員不安全行為等的全面監測,為生產的各個環節注入了 “智慧基因”,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智能矸石充填系統,單日最大填充量可達 6112 噸,設計年處理矸石量高達 200 萬噸。
如今,從“會”采到“慧”采、從“人控”到“數控”、從“少人”到“無人”,該公司將5G、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智能裝備應用于煤礦安全生產中,實現了少人化、自動化、可視化運行,走出一條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取“烏金”之路。(喬建瑜 張慧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