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銹的螺絲經柴油浸泡除銹后重新“上崗”;對報廢設備的零配件進行拆卸檢修,二次利用;舊物件經過改造,重獲新生……在澄合礦業山陽煤礦公司,廢舊物資回收再利用已成為全體干部職工的新風尚,點滴之處彰顯著企業對降本增效的不懈追求。
今年以來,該公司立足生產經營實際,精準錨定節支降耗關鍵點,巧打挖潛“增效牌”,撥響成本管控“金算盤”,打造經營管控“創效鏈”,成功將“緊日子”過成了“好日子”。

該公司聚焦成本管控全鏈條,系統推進管理創新與技術優化。修訂完善《修舊利廢管理辦法》,細化物資回收標準,優化修復流程,強化考核激勵,持續加大修舊利廢、回收復用力度,降低新設備及材料的采購率,精準管控生產成本。深入挖掘廢舊設備、配件的潛在價值,對回收物資進行“一拆二檢三修復”,讓大量閑置資源重獲新生。積極推行“能修自己修、能干自己干”的自主作業模式,將技能培訓融入日常維修實踐,有效提升職工成本節約意識與設備維保能力。截至目前,非生產性支出同比降幅達35%,成功實現降本增效與員工技能提升的雙贏。
在該公司綜采設備車間,焊花四濺,弧光閃爍。綜采二隊電氣焊工宋俊濤正坐在鐵凳子上,手持割槍全神貫注地作業。“這些棚梁是從井下3505綜采工作面回收來的,用廢舊工字鋼切割改造而成,到1505工作面還能接著派上用場,光材料費就能省下一大筆!”他不時用卷尺仔細丈量尺寸,又拿起粉筆在鐵板上精準標記,將廢舊鋼材“變廢為寶”的每道工序都打磨得細致入微。

“這些托板是職工從井下回收上來的,根據《井下回收復用獎勵措施》,一個大托盤獎勵15元、小托盤獎勵3元、道夾板獎勵10元……回收上來的物件經過修理整形,又能重新投入生產環節,發揮不小的價值。”該公司機電動力部職工王劉艷指著擺放整齊的材料說。
該公司通過工效掛鉤、專項獎勵、經營業績等多維度考核機制,將經營壓力層層傳導,確保目標任務精準落地。推行設備“包機制”,要求各區隊對管轄設備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涵蓋運轉監測、日常維護等各個環節,確保設備綜合完好率始終穩定在95%以上;組建專業物資管控小組,通過“每旬材料消耗分析+下旬材料計劃對比”的精細化管理模式,對物料消耗進行詳細統計,逐一排查可能過度使用的原因,精準定位管理漏洞,實現對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據統計,今年1-5月份,該公司自主維修護幫板、皮帶導向架、回柱絞車、煤機行走箱、錨索張拉機、饋電開關、錨桿鉆機等設備配件273件,通過修舊利廢實現創效144.17萬元。(馬倩 劉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