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進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驅動力。面對人才儲備“青黃不接”的現實挑戰,陜煤澄合礦業公司以創新之姿積極破局。通過設立黨務人才“孵化站”,實現“下育上輸”的人才培育模式;推動本部員工深入基層,踐行“上帶下融”的人才交流機制。雙向協同發力、彼此賦能,構建起人才培養的“雙循環”新格局,為企業長遠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破人才之困,“孵化站”造血,鍛造黨務精兵

“在‘孵化站’,跟隨老師采編新聞、撰寫稿件,我快速掌握了黨務工作的‘門道’,現在干起活來更有底氣了!”學員張景皓興奮地分享其成長感悟。
近年來,該公司大力推進黨務人才“哺育工程”,秉持“零資金投入、高效盤活資源”的理念,運用“全周期培養閉環”機制,打造出一條從人才“育苗”到“成材”的完整培育鏈條。
“孵化站”依托黨群工作部和新聞中心,搭建起“新聞采編、通訊寫作、黨務基礎、公文提升”四大實訓平臺,為基層優秀青年量身定制為期四個月的系統培養計劃。在機制層面大膽革新:降低人才選拔門檻,使更多一線職工有機會嶄露頭角;推行“同學同干同攻關”模式,實現師資與學員的雙向成長;設置“成才指數”,讓學員在“孵化”結束后回歸合適崗位鍛煉,形成“孵化——實踐——提升”的良性循環。
自“孵化站”運行以來,已為基層培養36名黨務后備干部,其中7人走上基層管理崗位,其余學員均成長為黨群業務骨干,成為公司堅實的中堅力量。
通服務之阻,“下沉一線”,淬煉實干本領

“在基層輪崗,真切體會到了一線的實際需求,也明確了自身工作改進的方向。”剛剛結束交流的本部員工戴琳在座談會中深有感觸地說。這句話,折射出機關本部員工下基層交流的深遠意義。
為打通服務基層“最后一公里”,該公司以“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為契機,啟動本部員工下基層交流機制,讓管理人員帶著政策、帶著問題、帶著服務沉下去,在一線錘煉業務本領、解決實際難題、賦能企業發展。
依據《本部員工交流工作實施方案》,機關一般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分批次前往基層單位開展為期15個工作日的業務交流。交流采用“雙階段輪崗”模式,覆蓋區隊、車間等一線崗位,聚焦黨建、安全、降本、創新四大領域。同時建立“嚴考核+重實效”的管理機制,由交流單位從現實表現、服務質量、工作成效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確保人員能夠“沉得下、干得實”。
截至目前,4批共47名交流人員通過跟班作業、專題調研、項目攻堅等方式,累計推動256項解決方案落地、158條合理化建議采納以及67項創新舉措實施,切實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如今,在陜煤澄合礦業,人才培養“雙循環”新格局持續釋放效能,上下培養渠道暢通無阻,共同為企業長遠發展筑牢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推動公司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穩健前行。(陳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