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神南產業發展公司機電設備維修中心以“向管理要效益、向技術要突破”為行動綱領,聚焦液壓支架維修核心業務,通過機制革新、技術攻堅、質量深耕三大戰略,一季度實現降本增效253.28萬元,交出了一份“逆周期增長”的亮眼答卷,為公司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創新管理機制:激活降本“新動能”
“露天跨整理出的這批接頭座,中心各班組迅速梳理利庫數量、明細,物資管理業務員同步做好核實工作。”每套設備維修啟動前,中心都會著重強調物資利庫的重要性,全力推動廢舊物資的循環再利用。今年伊始,中心液壓車間對生產廠區內積壓多年的廢舊物資展開全面重新整理。依據設備圖紙,對物資進行科學分類與精細分級管理,實現了物資利庫數量精準、利庫準確率顯著提升。僅第一季度,車間承修的3套液壓支架,憑借物資利庫實現降本48.89萬元。

同時,從年初起,中心嚴格遵循“能修復絕不換新件、節約等同于增加工資”的原則,先后制定《物資精細化管理辦法》《外委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貼合生產實際的管理辦法。嚴格把控物資領用關,確保領出的物資確為生產必需;加強生產過程物資使用的監督,杜絕浪費;建立外委部件四級檢測機制,確保可修復件100%內部消化。各車間著眼生產全流程,勤教育、多巡查、嚴考核,將降本增效成果與職工績效掛鉤,使職工從“被動執行”轉向“主動創效”,融入生產的每一個細節中,營造出人人講節約、個個懂降耗的濃厚氛圍。
技術突破升級:智造增效“新引擎”
今年以來,該中心聚焦因場地局限、工序交叉導致質量返修進而增加成本的問題,提出優化生產作業場地方案,按照維修工藝流程重構作業區,并引入小油缸自動化組裝設備,借助智能化從源頭上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成本流失。

加大力度破解“卡脖子”難題。面對電液控、活塞桿鍍層大面積修復長期依賴外委的痛點,中心液壓車間定期組織技術人員與崗位作業人員協同把脈,精準找出自修復薄弱環節。針對電液控外委轉自修,持續深化合作化維修深度與廣度,不斷引入先進及專業的電液控檢測與維修設備。借助合作化維修契機,攻克控制器及驅動器精準檢測難題,掌握了電液控系統的維修技術。一季度以來,液壓車間通過自修電液控部件23項1303件,較以往節約成本107.87萬元,極大地提高了設備的周轉效率。
在活塞桿維修方面,液壓車間通過對以往修復活塞桿麻點面積、數量及活塞桿使用質量進行大數據跟蹤分析,再次升級氬弧焊焊絲材質,研發出一套高效優質的活塞桿修復新工藝。第一季度完成活塞桿自修37項1465件,外委費節約96.52萬元,修復后的活塞桿質量更加穩定可靠,使用壽命延長5%。
質量精益求精:筑牢發展“硬實力”
標準為尺,精細化管控賦能。中心始終秉持“問質量要效益”理念,開年全力推行質量精細化管理。針對油缸漏液、竄液等頑疾,從油缸拆解、清洗、檢測,到組裝、測試等各個環節,詳細梳理質量管控要點,細化標準,明確質量要求;結合關鍵工序質量管控清單,優化質量表單8項;增加現場巡檢及專檢頻次,確保作業按標準進行、維修結果“一鍵追溯”。
在質量管控上,中心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歷年來各礦售后問題進行大數據分析,深入剖析各類油缸的結構特點和常見故障模式,制定出更加科學、高效、精準的維修方案。一季度,針對各礦一護頻繁漏液現象問題,通過深入研究和反復試驗,優化活塞鼓型密封尺寸,通過更合理的復合密封寬深比,使活塞的壽命延長了4%,有效降低了成本。
從“維修匠”到“預防專家”。在質量檢測環節,中心引進了三坐標儀、控制器專用檢測工裝等先進的檢測設備,實現對油缸類同軸度及電液控電氣性能精準檢測,確保井下使用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同時,建立了完善的質量反饋機制,在支架投入使用后,安排專人跟蹤收集井下使用問題,及時分析改進,持續提升維修質量。通過質量精細化管理,有效減少了因維修質量問題導致的二次維修,進一步降低了成本。
“我們建立了從車間管理層到班組的多層級管理體系,要求各層級人員緊密圍繞降本增效目標,從管理方法、維修技術等多個維度查找問題,累計梳理出10項15條下一步質量提升清單。通過全方位精細化質量管控,不斷挖掘成本壓縮潛力,全面提升車間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該中心液壓車間經理強調。
該中心著眼于重點領域與關鍵業務,以創新為刃,將壓力轉化為突破邊界的動力。從廢舊物資的“點石成金”,到核心技術的“自立自強”,再到質量管控的“精雕細琢”,一條“成本做減法、效能做乘法”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清晰可見,為公司持續穩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張秀琴 紀小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