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在陜煤澄合礦業煤機公司鉚焊車間,經過升級的智能焊接機器人正揮舞著機械臂,精準完成一道道焊接工序。這臺投入30余萬元的設備,在落地之初曾讓不少職工心里犯嘀咕:“花這么多錢換設備,到底值不值?”

如今,答案早已清晰:智能焊接機器人的焊接效率較人工提升60%,產品外觀質量實現大幅飛躍,成功拿下周邊煤礦企業的設備及配件加工訂單。這正是澄合礦業煤機公司“用賺錢思維去花錢”的生動注腳:花錢不是消耗,而是為發展鋪路的投資。
而在幾年前,該公司的“花錢賬”還帶著些許“粗放”痕跡。綜采維修車間里的零件堆得滿滿當當,常用的、冷門的混在一起,有些備件買回來后長期閑置,最后只能報廢;老舊機床“帶病運行”,每月維修費沒少花錢,卻始終跟不上礦區智能化改造的需求?!澳菚r候光想著省錢,結果錢沒少花,活兒還干不利索?!避囬g生產調度員毛富至今記得,有一次礦區急需一套綜采液壓支架配件,可車間因為沒有合適的加工設備,只能外委,不僅多支付了一筆外委費用,還延誤了交付工期,差點影響正常生產進度。

轉變,始于“把每一筆支出當投資”的理念革新。該公司組建成本管控小組,在花錢前先算好“三本賬”:投入賬,這筆錢能解決什么問題;效益賬,多久能收回成本、產生收益;長遠賬,是否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就像這臺智能焊接機器人,管控小組在采購前就做了細致測算:雖然初期投入高,但能減少人工成本、降低廢品率,還能承接更高精度的加工業務,半年內就能回本,長期來看更是拓展市場的“敲門磚”。
這樣的“精明賬”,如今在煤機公司隨處可見。配件倉庫里,過去“大而全”的備貨模式被“精準化庫存”取代,工作人員通過分析各礦井設備維修頻率,只保留常用備件,冷門件則與供應商簽訂“即時配送”協議,讓倉庫庫存減少30%,降低了資金積壓。在技術研發上,每年拿出營收的4%投入創新,看似“花錢”,卻研發出了“澄輝”牌礦用高強度緊湊鏈——這款產品不僅填補了省內空白,還被列入“陜西省名牌產品”名錄,如今已遠銷省內外多個礦區,成為企業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名片”。

就連“節流”的錢,也被花在了“生錢”的刀刃兒上。車間里的傳統照明燈換成了LED節能燈具,每月可節省用電60%,省下的電費沒有“躺”在賬戶里,而是投入到一線職工的技能培訓中;淘汰的舊機床沒有當廢鐵處理,而是由技術團隊拆解研究,回收可用部件用于小型設備維修,既降低了采購成本,還培養了技術團隊的拆解維修能力。
如今,走進煤機公司,車間里的智能設備運轉有序;技術質檢部、兩個研究所和兩個技術攻關小組的辦公室圖紙上,畫滿了新型礦用設備的設計雛形;業務員正忙著對接各地訂單……那些曾經被質疑“花得不值”的錢,如今都變成了效率、技術和市場——這便是煤機公司最實在的“賬本”:用賺錢的邏輯規劃每一筆支出,讓每一分投入都生長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生力量。(王文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