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工作面頂板有‘夾矸’,李師傅,你的責任區,巡查要再加細一倍。”王小龍點著名,被點到的老李重重點頭。
陜煤曹家灘礦業公司掘進一隊的班前會上,班長王小龍身后電子屏上的“安全責任清單”格外醒目,每個名字后面都跟著具體的風險和防范措施,這種“一崗一清單”的管理制度,讓安全變成了每個人肩頭沉甸甸、看得見的責任。

下到井下,王小龍首先去了自己的黨員責任區進行檢查,他貓著腰,用檢測儀貼著煤壁,“壓力傳感器數據有微小波動,已經登記在案,跟蹤復查。”他指著設備上的數字說。這套“跟蹤督辦、驗收銷號”的機制,就像給隱患戴上了緊箍咒,三季度安全隱患發生率同比下降3%。
走到工作面,以往人聲鼎沸的景象變了。只見智能掘錨一體機機械臂揮舞,掘進和支護同步進行,以往需要十幾人的工作,現在只需幾人在安全區域操控即可。自從用了這個大家伙和連續的自動化運輸系統,使得工作面作業人數減少25%,人機接觸的風險大大降低了。
遍布工作面的傳感器像敏銳的“電子哨兵”,實時捕捉著瓦斯、頂板壓力、設備運行狀態的細微變化。“上個月,系統就提前預警了一次設備過熱,避免了大麻煩!”王小龍的語氣里滿是自豪。更讓他得意的是隊里“創客”們的小發明——那個能自動移動笨重電纜的拖拽裝置,就是幾個小伙子一起鼓搗出來的,“現在再也不用人力拖拽沉重的電纜了,從根本上避免了受傷。”還有那套“液壓閉鎖程序”,徹底杜絕了誤操作的可能,這些小創新,實實在在地把危險擋在了職工身前。

這時,他看見新上崗的見習司機小吳正和師傅進行“跟班式實訓”。師傅不急著讓他操作機器,而是先讓他指認環境中的風險:“你看那個轉角,視線盲區;聽這個聲音,皮帶是不是有點松?”想起以前的新員工,往往因為經驗不足而違章,如今這種“師帶徒”的綁定模式,讓小吳這批轉崗員工安全操作達標率達到了100%。
從精準的責任清單到智能的“電子哨兵”,再到實用的“小發明”和扎實的“師帶徒”,安全不再是懸浮的口號。它已化作一道道看得見的屏障,牢牢構筑在每一處作業環節和每一位員工的心中。(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