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家峁的煤海,總有一群追光者以星辰為坐標,以匠心為羅盤,在各自的崗位中書寫著璀璨華章。今天讓我們深入探尋這些時代先鋒的奮斗軌跡,領略新時代勞動者的卓越風采。
勞模擔當:以赤誠之心,繪就時代奮斗長卷

當宋立軍的工裝第一次沾滿張家峁煤海星光,便注定了他與這片土地的不解之緣。從投身崗位的那一刻起,他便將“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滾燙誓言,熔鑄成穿透巖層的奮斗火炬,在千米巷道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勞動精神。
面對5214掘進工作面7800余米掘進任務面前,為做好生產接續工作,4月1日,4-2工作面3100余米掘進任務剛完成驗收交接,他便吹響集結號,帶領職工火速奔赴5214,投入設備安裝的“攻堅戰”。設立安裝小組日夜鏖戰,實行全流程動態管控,設備安裝在他的帶領下在既定目標提前完成。在安裝的關鍵期,他開啟“連軸轉”模式,一天三次深入井下,與職工并肩作戰。昏暗潮濕的巷道里,他的身影穿梭在各個作業點,協調設備安裝、解決技術難題、鼓舞團隊士氣。
工匠風骨:以毫厘之精,雕琢時代品質豐碑

李小龍,從礦井電工到集團工匠大師,從神木市青年崗位能手到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李小龍的每一步跨越,都凝結著對技術的極致追求。在他眼中,每個零件都是等待喚醒的“沉睡精靈”,每道工序都是與時間的莊嚴對話,這份深情與虔誠,讓他在平凡的崗位上綻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還記得2208膠運順槽錨運破突然“罷工”,刮板運輸機停止轉動,如同一頭蟄伏的猛虎,阻礙著生產的步伐。作為技術副區長的李小龍,瞬間化身“急診醫生”,組織展開緊急“手術”。經診斷,運輸機機尾輪軸承損壞,為讓設備盡快“重生”,他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井下,他指揮若定,精準拆解;運輸途中,他全程緊盯,不放過任何細節;地面搶修時,他手持標注筆,化身“精密測繪師”,將每個螺絲的位置、軸承的安裝順序,都細致入微地記錄下來,形成一本珍貴的“設備病歷”。
這場與時間的較量中,李小龍以鋼鐵般的意志堅守崗位。餓了,一桶泡面便是他的能量補給,經過一天的連續奮戰,錨運破終于“蘇醒”,再次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而李小龍布滿血絲的眼中,閃爍著勝利的光芒。
掘進標兵:以高超技術,繪就煤海掘進標本

丁秀峰,作為掘進司機的他,從綜掘機的精準破巖,到連采機的高效截割,再到掘錨機的智能掘進,這位深耕一線的掘進技術專家,以匠人之心將冰冷的機械化作藝術的畫筆,在煤壁間勾勒出堪稱行業典范的“巷道美學”。
走進丁秀峰的“作品”,筆直如線的巷道輪廓、平整如鏡的煤壁斷面,每一處細節都精度把控。他的巷道掘進堪稱教科書級范本,橫平豎直的線條如同刀切豆腐般利落,不僅實現了視覺上的完美呈現,更為后續支護筑牢堅實基礎。
還記得在15212掘進工作面的攻堅戰中,丁秀峰以令人驚嘆的操作技藝,創造了單班掘進65米的“地下速度”。這一數字不僅打破了工區紀錄,更成為行業內津津樂道的標桿案例。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他在公司技術比武的競技場上屢摘桂冠,“技術標兵”的稱號實至名歸,成為煤礦掘進領域當之無愧的“標桿人物”。(張永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