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井地質測量工作被譽為煤礦安全生產的“眼睛”,在蒲白建新煤化也有這樣兩位深耕一線的“地測尖兵”,他們用實干和擔當為礦井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郭文亮:勘探測量,提升本領
在千米井下,經常看到測量工郭文亮背著沉重的測量儀器,用坐標記錄每一條井巷的曲折和起伏,井下一絲一毫的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精”字是他馳騁礦山測量的法寶。
在測量作業期間,郭文亮現場認真核對檢查區隊安設的激光指示器,指導施工區隊驗收員規范調整激光腰線,確保中腰線指示方向符合規范,在進度允許范圍內。為實現4304大尺寸工作面與4304回風巷的精準貫通,郭文亮帶領測量組反復推算貫通設計方案,仔細核算原始數據,通過使用“復測”觀測法,最終巷道誤差與貫通設計方案誤差僅為16mm。
郭文亮說,測量工最能體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真諦。“0.001的誤差,就有可能造成掘進跑偏,若是偏到采空區或是老空區,瓦斯、水災等事故就有可能發生,后果不堪設想。”
在礦井2號回風大巷外段與里段開口掘進的重要階段,郭文亮反復研究思考后,決定采用“之”字法進行測量。他提出將頂板坐標數據轉化為底板坐標數據,通過底板測量開口位置,既提高工作效率,也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性。據統計,去年以來,郭文亮累計完成掘進工作面導線測量160站,測量導線12000米、導線點240個,貫通3大小工作面3個,標定腰線140組,有效保證了安全生產。

劉飛:水害防治,大顯身手
“采空區積水和頂板裂隙水是礦井兩大水害致災因素,也是公司開展防治水工作的兩大‘猛虎’。‘精準探查’和‘超前治理’是我們連續實現安全生產的制勝法寶。”該公司地測部副部長劉飛說道。
針對水害防治工作特點,劉飛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煤礦防治水細則》等法規文件,制定了礦井地質和防治水管理制度及技術標準,明確了采掘工作面地質管理辦法和水害防治思路,并針對各采掘工作面編制了水文地質分析報告及綜合防治措施,有力形成“分區治理、重點突出、一礦一策、一面一策”的防治水格局。
為給采面設計、巷道施工提供準確的水文地質資料,劉飛定期深入一線觀測采面狀況,及時分析、總結,準確繪制采面預想圖,為采掘工作面科學合理生產提供依據。同時,劉飛還加強探測煤厚工作,準確核算數據,指導工作面按照最合理層位回采,同時避免出現丟煤的現象。
近日,4209工作面回采期間出現采空區滯后涌水現象,劉飛深入井下,根據相鄰工作面涌水情況及區域水文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研判,制定工作面回采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為工作面水害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們已建成礦井水害防治系統,能夠及時掌握礦區水文動態,可以達到對水害事故的早發現、早預報、早防治。今年公司還計劃開展煤礦透明地質保障平臺建設工作,不斷提高礦井防災治災能力。”劉飛信心滿懷地說道。(蔡成軍 張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