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蒲白建新煤化有這么一群鐵骨錚錚的漢子,他們曾經身著軍裝,保家衛國,英姿颯爽。如今他們退役轉業,進入煤炭行業,從軍裝變工裝,繼續在礦山書寫軍人風采。

精準割煤的“老司機”
“如果煤機發顫,肯定是滾筒上的截割齒掉了;如果煤機發出‘沙沙’的聲音,肯定是煤機搖臂缺油了……”于新峰處理起采煤機的疑難雜癥幾近“庖丁解牛”。
從軍人到采煤機司機,角色變了,于新峰身上軍人特質卻沒有改變。參加工作12年來,于新峰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深耕業務,對采煤機從零件構造到操作原理都有了系統的認識。
他割煤動作嫻熟,技術精湛,不但能熟練掌握割煤高度、控制煤量,而且頂底煤留設是否符合要求、煤質是否達標,在他的心中都有一桿秤。
同時,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于新峰也總結摸索出一套以聽聲音、摸溫度、看運行、量數據為主要內容的“聽、摸、看、量”四字故障判斷排除法。記得有一次,井下采煤機發生故障,于新峰主動請纓“作戰”,他通過“四診法”不僅第一時間查明故障原因,成功更換由于速度過快導致斷裂的扭曲軸,也在“實戰”中錘煉了技能,堅定了扎根煤海的決心。

技藝相傳的“機修兵”
百米井下,熱火朝天,一個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設備之間,一道道檢修難題迎刃而解。作為預備隊檢修班的副班長,李濤正利用每天四個小時強制檢修時間對采煤機進行“健康體檢”。
“刮板輸送機鏈條兩邊的齒環數必須要對稱,機頭機尾方向不能錯,拉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安全,不能卡到腳或夾帶手……”在檢修設備的同時,李濤還不忘進行現場教學。
井下機電設備維護、檢修工作非常瑣碎,但又環環相扣,李濤不僅從抓設備的維護、保養入手,對設備進行預防性檢修。他還把檢修現場當作“教學課堂”,手把手傳授職工技能,提升團隊戰斗力。
“他每天堅持跟班,井下設備一有問題,他便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和弟兄們一起想辦法解決。”提起李濤,預備隊同事介紹道,“尤其是更換采煤機滾筒、搖臂等重點檢修任務時,李濤連續在井下工作2、3個班是常態,不分晝夜,爭分奪秒,把軍人的激情與干勁印刻在檢修進度里。”

溫馨服務的“店小二”
兩年的軍旅生活讓劉龍養成了嚴格、嚴肅、嚴謹的工作作風。在該公司煤炭銷售部,計量員劉龍深受廣大司機的信任。“幫忙看下,什么時候放行?”“什么時候有煤?”……這樣的問題,劉龍每天都會被問到,他耐心細致地一一解答,讓司機們安心拉運。
為了搶時間,提高單班的裝運效率,他常常一屁股坐下來,對著電腦就是八小時。雖然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可劉龍心里卻是非常充實。用他的話說:“司機們的急難愁盼,大事小事要一呼必應,要將‘建心’牌優質動力煤品牌形象,深植客戶心中。”
面對疫情防控和繁重的銷售任務,劉龍一會兒計量過磅,一會兒維持秩序,一會兒又幫著張貼防疫宣傳海報……他嚴格執行崗位職責要求,細致地做好每項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退役不退志”的誓言。

守護安全的“保衛人”
“退伍只是戰場的轉移,在工作中仍要把敢打必勝的精神傳承好……”談起退役后的工作生活,該公司保衛人員朱建榮堅定地說。
隨著疫情防控和銷售旺季來臨,朱建榮主動放棄休息時間,身穿防護服,協助地方政府進行車輛防疫盤查。他認真做好信息登記、體溫檢測、行程碼查驗等工作,保證煤炭安全拉運。他把“家”安在了宿舍,開啟了防疫現場到宿舍的“兩點一線”無限循環模式。
同時,為了做好煤炭保供工作,該公司保衛部人員主動放棄休假,實行24小時值班制,不僅對進出礦區大門加強防控,筑牢礦山的第一道安全屏障,而且主動“下沉”到各個裝煤點及三岔路口,維持秩序,指揮交通,確保煤炭運輸線路暢通。(蔡成軍 張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