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鏖戰煤海終不悔 千尺井下寫春秋
——記2020-2021年度陜煤集團勞動模范彬長礦業大佛寺礦綜采一隊隊長張引祖
張引祖,男,1970年出生,中共黨員。1999年在王石凹煤礦參加工作,2006年入職彬長礦業大佛寺礦,歷任綜采一隊皮帶檢修工、三機檢修工、副班長、班長、副隊長,現為該礦綜采一隊隊長,先后榮獲陜煤集團“安全先進個人”、“煤礦安全衛士”、彬長公司“勞動模范”及大佛寺礦“搶險救災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熱愛黨——干一行愛一行,干好組織交給的每項工作
多年來,在四世同堂的農家里,做為第三代的張引祖,上有兩代老,下有一代小。患肺癌的父親和90多歲高齡的奶奶先后去世。特別是上大二的兒子,因病已休學六年,每周去醫院治療兩次,周周不斷,從來都是母親陪伴。就是在這樣一種無比揪心的家庭狀況下,張引祖仍堅守生產一線,舍小家為大家。礦上平時有限的休假,也經常被張引祖奉獻給了井下轄區那2公里長的“戰場”。“煤礦人愧對家庭,實在照顧不了家。”張引祖內疚地說。
張引祖工作的彬長礦業大佛寺礦,礦井自然災害嚴重程度國內罕見。瓦斯、水、火、煤塵、沖擊地壓等災害耦合疊加,絕對瓦斯涌出量在西北地區最大。在這樣惡劣的開采環境下,從2014年7月起,張引祖擔任綜采一隊隊長長達8年,任職時間占據了綜采隊成立一半的時間。期間,張引祖帶領綜采一隊安全順利的完成了多個工作面回采任務。2014年時,月產量30萬噸,現在達到40萬噸,年均產煤達450多萬噸。8年來,綜采一隊累計生產煤炭3150萬噸,年均節約成本超100多萬元,實現安全生產近2000天。
2020年春節期間,疫情爆發,電力用煤極度緊張。為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能源局要求煤炭企業提高政治站位,主動擔當作為,放假煤礦緊急復產。聽從組織號召,張引祖大年初二就回到礦上,立即下井抓生產,為保障煤炭供應竭盡了全力。
張引祖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把黨員培養成技術骨干,把技術骨干培養成黨員”。為了管好帶好綜采一隊的170多人,張引祖制定了符合現場情況的崗位紅線等“六大件”、實施“三違”積分制、落地“三鐵”管理,推行“自由競聘”等,調動了員工干事創業激情,培養了人才。張引祖的徒弟白玉龍,2008年參加工作時是下材料工人,在張引祖幫助下,2020年獲得陜西省技術能手、省優秀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同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綜采一隊的副隊長。
現在,彬長公司4個煤礦的綜采隊隊長,都是該礦綜采一隊輸送的,都曾是隊里的骨干。張引祖手下的3個技術員,包括他的徒弟,都被提拔為礦級領導,和他搭班子的黨支部書記換了3茬,張引祖依然頂著安全風險大的壓力,無怨無悔的奮戰在綜采一線。

能奉獻——井下工作23年,年過半百還堅持一線
困難時候顯身手,沖鋒在前展風采,這是張引祖的工作作風。2020年,該礦首個智能化工作面--40111智能化綜放工作面在綜采一隊開始籌建。面對作業環境、工序發生變化可能出現的風險,面對一些員工習慣于“穿新鞋走老路”,思想上不認可的壓力,張引祖勇挑重擔,做“吃螃蟹的第一人”。面對智能化,“我和工人成了一個平臺”張引祖自嘲地說。不懂技術,他親自跟著廠家學,又帶領大家加班一起學。不會操作,他就盯在現場,手把手教會職工操作流程,當年9月一次性試驗成功,實現正常推采,2021年通過省發改委驗收,獲得國家發改委獎勵2091萬元。
在日常工作中,每當工作面遇到地質構造帶、過巷道最低點等困難時,張引祖總是第一個到現場,有時在井下一干就是幾個班。“生產不正常,我不放心!”這成為了他不升井休息的理由。2018年1月,全國少見的4煤和4上煤聯合布置采煤工作面由綜采一隊在40109采面實施。當時遇到的突發情況是,兩個水平隔厚薄,采面因出水產生泥石流,4上煤水平漏透。在危急時刻,張引祖吃住在區隊一個月,泡面吃了3箱。他每天參加早6點和零點的班前會,隨時入井查看現場,和工人一起趟水滾泥,最終解決了問題。
在災害嚴重煤礦,超前預防治理災害是關鍵。對綜采工作面來說,水害就是命令。張引祖提出“波浪式推采”新理念,超前將水害攔截在老空區,消除了水上系統影響生產的老大難問題。實現智能化開采后,機電超前管理成為重點。張引祖按照問題要查清、檢修要到位、處理要徹底的預防思路,全面加強了機電管理。
能創新——牽頭進行30多項科研,惠及百里礦區
張引祖提出“全員每月一項創新”,在井下設置創新成果展示區,用職工名字命名創新項目。為鼓勵大家學業務、練技能,他提出的理念是:靠科技指導生產,憑技能保障安全。
2015年,該礦發生一起大型機電事故,停產4天。事故的原因是溜子上竄導致煤上不了轉載機,溜子拉回煤,造成死溜子,導致底鏈雙斷,支架倒架,造成倒架冒頂。同樣的問題,在另一個礦也發生了,造成的后果更嚴重,停產一個多月,損失巨大。為了解決這個技術難題,張引祖用兩年時間,主導創新出“綜采工作面溜子上竄下滑控制技術”,2016年試用獲得成功,在彬長礦區5個煤礦全面使用,有效解決了由此引起的倒架冒頂大問題,該技術于2019年榮獲陜西省職工優秀科技創新成果銀獎。
張引祖主導的創新項目《“分段間隔四級依次放煤”工藝》,使采煤工作面煤炭回收率由原來的75-80%提高到現在的85%。使一個采煤面可以多采一個月,可以多回收煤炭40萬噸,按噸煤500元計算,產生經濟效益高達2億元。井下刮板輸送機上的刮板磨損嚴重,張引祖主導進行了刮板補焊加長,一年一個面節省200多個刮板,每個刮板2800元,一年一個面可節約56萬元以上。2020年9月,張引祖聽到職工議論:“上隅角超前單體需打設150米,要是有輛架子車推著走就好了。”他立即組織改制“單體小推車”,在全礦推廣使用,解決了上隅角單體、預制塊背拉扛抬的問題。
綜采一隊學習室有一個條幅:人品是最高的學歷。張引祖十六年如一日,在最艱苦的礦區,盡職盡責、默默奉獻,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恪守職業規范、辦事公道、關心員工,顯示了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特別熱愛黨、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創新”的新時代礦工精神,贏得了百里礦區職工群眾的廣泛好評。(田文龍 馬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