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軍94周年之際,有一位94歲抗美援朝老兵的戰斗故事在礦區傳頌:抗美援朝戰場他沖鋒在前,是搶救朝鮮百姓、立過功的戰斗英雄;和平建設年代他吃苦耐勞,是韓城礦區建礦初期的開拓者,甘于奉獻的優秀黨員。他就是深藏戰斗故事、榮獲抗美援朝三等功、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韓城礦業公司下峪口礦退休黨員閆喜恩。
崢嶸歲月,百煉成鋼。前不久,獲得韓城礦業“永遠跟黨走,筑夢新時代”青年演說大賽一等獎該公司物供中心黨員靳璐璐,在比賽中講述了外公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這才揭開這位94歲老英雄的事跡。

1949年5月,22歲的閆喜恩在家鄉吉林長春參軍,1950年,閆喜恩跟隨第四野戰軍、時任中南軍區政治局常委羅榮桓的部隊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剛入朝時,時值冬季,戰場上天寒地凍,做為一名前線戰士,閆喜恩與無數志愿軍以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在朝鮮戰場戰斗了5年。老戰士回憶:行軍途中,經常會遇到敵機不停地找目標、扔重磅炸彈,全靠戰士們的經驗靈活跟敵人斗智斗勇。1953年6月中旬,為配合朝鮮談判、簽署停戰協定奉命轉戰,有一次部隊連夜行軍,一天才能吃一點壓縮餅干和高粱小米。天快亮時,4架敵機突然俯沖下來瘋狂的投彈、掃射。戰士們迅速跑步進入地洞、坑道隱蔽,但坑道口還是被炸塌,他所在的班7名戰士不幸犧牲,而他被巨大的氣浪掀翻,摔出好幾米……那次戰役后,閆喜恩的耳朵被爆炸震傷,當時戰士們發揚“輕傷不下火線,堅持就是勝利”的戰斗精神,經近半年多的調養,逐漸恢復聽覺。隨后,閆喜恩被派遣到四四六團通訊連當了一名機線員。在多次戰役中,為了恢復被敵軍炸斷的通訊線,閆喜恩冒著槍林彈雨沖出防空洞放線、架線,不僅保證了聯絡暢通,而且硬是從敵人的眼皮底下搶救出許多戰友和朝鮮群眾,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閆恩喜身上多處受傷,特別是頭部至今還能看到疤痕,1953年6月7日,受到部隊三等功的表彰。
“白天我們爭奪高地經常跟敵人斗智斗勇,晚上偽裝起來,抓緊送運物資。那時就一個信念,聽黨的話跟黨走,保家衛國,奪取戰爭勝利。”閆喜恩談起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仍記憶猶新,雖然是耄耋之年,但思維依然十分清晰。“參加抗美援朝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因為在炮火連天的戰場我經受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對黨和祖國更加熱愛。”
篳路藍縷,磨練意志。1955年閆喜恩隨部隊回國,退役后安置在老家吉林長春五區高家老村,在鄉政府干通訊工作,1959年在七臺河建設煤礦工作。1970年,西部地區正在進行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基本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他和原煤炭部第25工程處的500余名戰友,奔赴韓城這個深居黃河邊的幽僻之地,“三線戰士”們開始了熱火朝天的礦井建設。閆喜恩操著鄉音未改的東北音自豪講起了當“建設者”的故事。初到新環境時風餐露宿,連喝水都是問題,除了一少部分人住在老鄉家,大部分人住在簡陋的臨建棚。閆喜恩回憶道:“那個年代不談生活條件,只講工作第一。大伙兒有條件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組織把我分到下峪口礦三營四連任連長,相當于現在的掘進隊隊長。對于礦井基建,起初我是個‘文盲’,不懂生產、不懂技術,更不懂裝備。”但他暗暗告誡自己,只有實踐積累才能獲得積累。為此,辦事雷厲風行的閆喜恩制定了“一切從頭學起”的計劃,先后請教工程師和有經驗的師傅。

“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閆喜恩和戰友發揚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的精神,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實踐,不僅磨煉了意志而且出色的完成任務,多次被評為“工業學大慶”先進生產者等稱號。
因為援朝戰爭、工作調動和其他原因,閆喜恩入黨的事一度被耽擱,但他入黨的初衷和熱忱始終未曾改變,由于工作表現優異,1973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事隔兩年,1975年下峪口礦建成投產。老人說:“從參加革命那天起,我就夢想著加入中國共產黨。只要黨的事業需要,無論什么困難,我得義無反顧沖鋒在前。”
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閆喜恩在下峪口礦工作后,組成了幸福的小家,育有四個子女,這一扎根就是50多年,作為一名普通職工退休后,他依然心系國家和礦區的發展。閆喜恩已是四世同堂,兩個兒子都是黨員,兩個女兒相繼在韓城礦區工作到退休。如今,第三代礦山人的接力棒交到大學畢業回到礦山的孫子、孫女手中。

“外公,朝鮮語‘你好’怎么說?”外孫女靳璐璐湊到他耳邊親熱地問,只見閆喜恩清了清了嗓子,流利的說:“斯米伽!”
每逢閆喜恩過生日,閆家老小26口人像過年一樣歡聚一堂,老人總是穿上他那身板板正正的黃軍裝,赴朝作戰紀念章、三等功獎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近十個徽章,有的雖然有些褪色,不復昔日的光芒,但老人卻視如珍似寶擦拭明亮,只要和軍裝同穿總掛在左胸襟前……情到深處時,他會給大家敬一個標準的軍禮,雖然背有些彎,但依舊有軍人的風采。
“父親為人正直,非常樸素,生活也很節儉。他常教導我們,絕不能忘本,有黨才有家。”閆喜恩的大兒子說。
“外公常教育我要堅定理想信念。別看他94歲,自己的事從來都是親力親為,柜里的衣服和被子總是折的整整齊齊。”在桑樹坪礦人力資源部工作的孫女婿文延峰提起外公的日常起居這樣說。

“爺爺給家里大小人每人送了身迷彩服,我想是無法割舍對軍旅那種摯愛的情懷,希望我們傳承軍人的優秀品質。”如今在下峪口礦規劃部工作的孫子閆辛也是一名黨員,談起爺爺對他的影響,總是這樣說。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當得知閆喜恩抗美援朝的事跡后,靳璐璐所在單位的黨委領導和黨員將黨支部的主題黨日“搬”到了這里,閆喜恩和大家鏗鏘有力唱起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老人年雖年事已高,說話語不是很連貫,但唱起這首歌卻一字不落。
“這是三等功證書,這是從朝鮮回國前頒發的抗美援朝紀念章……”盡管紙張發黃,仍被老人精心裱起來,憶往昔崢嶸歲月,在場的黨員感受這段炮火紛飛的崢嶸歲月,認真聆聽著老英雄講述抗美援朝的故事,一起重溫紅色革命歷史。
“共產黨好啊,現在生活在新時代,我們退役軍人享受國家的好政策,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說到此時,閆喜恩眼里泛著淚光。
如今,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國逢盛世。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英雄的壯舉要銘記,奉獻的精神要弘揚,紅色的故事要傳頌,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傳統要繼承。紅色基因代代傳,讓它化為一種前進的動力,挺得更直、站得更穩、走得更遠。(王利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