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中這位精神矍鑠、身體健朗的老人名叫孟昭習,今年96歲,一名抗戰老兵,是陜煤集團韓城礦業公司原韓城礦務局總醫院離休干部。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老人追憶崢嶸歲月,用回憶詮釋那段熱血青春……
堅定信念,取得勝利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紅歌從孟昭習的住所傳出。歌聲雖斷斷續續,但每句歌詞都帶著歷史的回響,沉甸甸地敲進人們心中。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前夕,韓城礦業公司走訪慰問家住西安的孟昭習,并向他致以敬意,同他一起唱紅歌,重溫紅色故事,賡續抗戰精神。
1938年,在日軍的侵略下,華北的大片領土淪陷,9歲的孟昭習參加了江蘇省贛榆縣墩厚村里的兒童團,成為一名抗日的“小八路”,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報信……
“有一次送信的路上槍聲不斷,我貓著腰,專走沒人走的溝渠、小道,雖然加倍小心,但還是碰到了一隊鬼子巡邏兵,我藏在一塊大石頭后面,大氣都不敢出。這雞毛信雖然薄薄的一張紙,可捏在手里卻是千斤重。”孟昭習兒童團的伙伴們和敵人斗智斗勇,穿越烽煙用生命守護的雞毛信,沖破艱難險阻,每次都能把信安全送到。
“如果收到雞毛和火柴的信,就是‘火速行動’的命令非常重要的信。有次大冬天我收到的信里說鬼子半夜要進村搶糧,村民們得到消息藏好糧食,火速轉移。八路軍隊伍就在村里打埋伏、深入敵人‘老窩’抓哨兵、炸碉堡……那次送的雞毛信讓八路軍打了一個大勝仗。”孟昭習提到抗戰的故事自豪地說。“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一輩子聽黨的話。”
炮火硝煙,搶救傷員
半輩從戎半輩文,黨育恩情比海深。1945年元月,16歲的孟昭習參軍入伍北上抗日,參加革命后在山東濱海平民醫院為傷員打針換藥、清洗繃帶和棉紗等。
“有時遇到日寇掃蕩,我就和戰友將傷員用擔架抬十幾里路,隱藏在老鄉家……”
作為一名白衣戰士,同樣也需要沖在前線。在部隊的培養下,孟昭習一步步成長為衛生員,在戰場上救死扶傷,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18歲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戰場上救起11名傷員,榮立了一等功。

那是1945年,抗戰勝利的喜悅尚未消散,白色恐怖又籠罩了華北平原。“只要信念堅定,就不怕犧牲。有一次大軍南下渡黃河,敵人飛機在頭頂轟炸船只,許多傷員被打翻在激流險灘中,河水都染成紅色……當時我顧不了那么多,一次次跳進水里,只想多救人。連長和船夫在后面喊:趴下不要跑了,黃河有漩渦掉下去就沒命了……最后,我救出11名傷員,給他們包繃帶、扎好傷口運到野戰醫院。”孟昭習介紹說,“衛生員平時訓練的時候必須堅守一個原則:你在傷員在,傷員在你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下傷員。”
經歷過戰爭的老兵,深知戰場的殘酷。“在戰爭烽火中,戰友們為了新中國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大都犧牲在戰場上,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孟昭習說起戰友時,黯然神傷、眼眶濕潤……
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追憶那段崢嶸歲月,不僅是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更是對偉大抗戰精神的傳承弘揚。
安享晚年 老有所為
1970年,孟昭習同全國各地遷徙和調來的萬余名工人、干部、工程兵一起加入到韓城礦區“三線建設”之中,建設了當時韓城礦區的韓城礦務局總醫院,并一直在醫療戰線工作直到離休。

如今,孟昭習四世同堂家庭和諧幸福,三位子女都退休,他因年事已高與女兒一起同住:“我父親比較有愛心,這個年紀了有時還會幫助些聾啞人和有困難的家庭,送些米面油盡綿薄之力。他每天作息規律讀書看報,像《參考消息》和《新聞聯播》都會準時收看,一直在操心著國家的建設和發展。”
“我要過好晚年生活,替犧牲的戰友看祖國的偉大強盛。”孟昭習眼神堅定,仿佛仍是那位浴血奮戰的少年。
九十六載人生路,孟昭習親歷山河破碎,見證中國崛起,將青春熱血默默奉獻給祖國和熱愛的醫療事業。那一枚枚閃閃發光的軍功章,那一本本鮮紅的榮譽證書正是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實記錄。(王利青 劉偉 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