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漫步在黃陵礦區,綠草茵茵,碧空如洗,移步成景,一幅綠色生態畫卷鋪陳面前。
近年來,黃陵礦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腳踏實地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深刻內涵,把穩綠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多元化發展方向,精準發力、久久為功,讓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愈發蔥郁。

智慧賦能,打造綠色發展標桿
在二號煤礦調度指揮中心,數塊高清屏幕上實時顯示著井下作業地點的工作實況,工作人員輕點遠程啟動按鈕,500米深的井下,424超寬綜采工作面采煤機滾筒翻轉……有了智能化加持,工作輕松了,礦工臉上煤塵少了,笑容多了。
這樣的變革不止于井下。
一號煤礦選煤廠作為全國高級智能化選煤廠,7層樓的生產車間內幾乎看不到工作人員的身影。在主控室,值班人員通過“智能管控云平臺”,動動鼠標便能控制TDS智能干選機、智能裝車等700余臺設備運行。
這些都是黃陵礦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推動綠色發展的縮影。
一直以來,該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引領,黑色資源、綠色開采,投入使用了一批低能耗、低污染智能化生產設備,實現智能采煤、智能掘進、智能洗選、智能裝運全覆蓋,提升煤炭開采效率,讓每一粒煤炭既“含綠”又“生金”。
從2014年建成全國首個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到2016年建成全國首個大采高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再到2024年投入使用我國首個薄及極薄煤層高效智能開采成套裝備。從1.0米的較薄煤層到6.6米大采高,再到0.6米的極薄煤層……十年間,該公司不斷推進煤炭生產方式的變革與迭代,所屬各礦井持續高產高效,為綠色發展注入源源動能。
與此同時,該公司深耕環保標準化建設,一方面,系統梳理總結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相關經驗、做法,發布并實施《生態環境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要求及考核辦法》企業標準。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環保標準化動態達標創建,打造了一號煤礦礦井水處理站、二號煤礦危廢貯存庫等18處環保標準化現場,環保“軟實力”進一步提升。

煤電聯產,拓寬綠色發展路徑
在黃陵礦業,“兩山”理念不是標語,而是貫穿發展的行動指南。
在守住煤炭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黃陵礦業積極補齊電力產業短板不足,在一次次克難、一次次探索中,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該公司明確打造煤電聯產、綠色發展示范園區的發展愿景,充分發揮地處黃隴煤炭基地的區位、資源優勢,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形成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該公司主動融入“西電東送”戰略,大力推進煤電一體化坑口電廠建設。2023年建成2×660MW電廠,投產至今已累計發電超160億度。在建店頭電廠二期2×1000MW電廠項目錨定“力爭年底實現一臺機組并網發電”建設目標,各項工程建設開啟“加速度”,目前已實現集控樓提前45天到頂,1號間冷塔提前43天到頂,2號間冷塔提前35天到頂,煙囪外筒提前30天到頂。按照“關小上大”要求,關停高能耗煤矸石電廠二期2×50MW機組,規劃建設店頭電廠三期2×1000MW電廠項目已獲核準批復。
此外,黃陵礦業積極順應“雙碳”發展大勢,在新能源領域闖出了廣闊天地。
依托產業基礎,按照“能建則建、應建盡建”的原則,充分利用辦公樓屋頂等空地資源優勢,建成6MW分布式光伏項目。大力開拓外部市場,在安塞高橋鎮和鐮刀灣鎮建設200MW和100MW農光互補項目。截至2024年底,光伏項目全面進入發電運行階段。同時,該公司規劃建設的安塞區共享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已獲立項備案批復,正式進入可研編審階段。
隨著一個個項目的相繼投產,黃陵礦業集“矸電、煤電、綠電、儲能”為一體的電力發展格局逐步形成,綠色發展的腳步更加矯健從容。

變廢為寶,激發綠色發展活力
8月26日,自然資源部公布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一號煤礦再次赫然在列,這是該礦連續12年獲此殊榮。
打造“花園式”礦山,是黃陵礦業孜孜不倦的追求。
長期以來,該公司堅持在煤炭資源綜合利用上下功夫,變“廢”為寶、變“害”為利,走出了一條“固廢全吃盡、廢水全利用、生態全修復”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該公司建設投運燃煤摻配系統,將煤炭洗選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煤泥、中煤運到配套的煤矸石電廠進行發電。針對電廠排出的粉煤灰、爐渣,將其作為磚廠、水泥廠的原料。在二號煤礦試點實施采空區原矸充填技術,在其它三對礦井實施巷式充填,進一步提高煤矸石綜合利用率,將固廢“吃干榨凈”;在一號煤礦、二號煤礦分別建成18400kW和16000kW裝機容量的瓦斯發電機組,每年消耗瓦斯7150萬m3,發電1.48億度,實現礦區瓦斯“凈零排放”;在井下和地面建立兩級礦井水處理站,將疏干水處理后,用于井下防塵、地面綠化,變“水害”為“水源”。
與此同時,黃陵礦業積極推進生態治理與修復,先后完成4對礦井6座排矸場治理修復,累計植草2.2萬平方米,栽種苗木3萬株,總綠化面積8萬平方米,建成包括礦山公園在內的輻射區域達3.2平方公里的沮河“一線”和公路鐵路“兩軸”串聯的綠色生態礦區。
推窗見綠,開門即景……當礦山變成“會呼吸的生態系統”,綠色發展便有了具象注腳。(蘇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