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長礦業孟村礦地處黃河“幾字彎”這一生態敏感區域,該區域地形復雜、氣候干旱,土壤沙化與水土流失問題并存,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弱,對環境變化的承受閾值較低。作為區域能源開發的重要節點,近年來,該礦始終將生態保護視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以系統思維構建起覆蓋礦井水全生命周期的生態治理體系。

在治污技術路徑選擇上,該礦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方針,通過“源頭-過程-末端”的全鏈條管控實現環境效益最大化。針對礦井水懸浮物濃度高、含鹽量波動大、氨氮超標等特征,創新采用“預沉調節+超磁分離+高效澄清+V型過濾+除氨”五級聯合處理工藝:預沉調節池通過重力沉降平衡水質水量波動;超磁分離設備利用磁性微粒吸附技術實現懸浮物快速分離,單臺設備處理能力達500m3/h;高效澄清池通過斜管沉淀與絮凝反應的協同作用,使出水濁度穩定控制在10NTU以下;V型過濾系統采用均質石英砂濾料,通過恒水位過濾技術保障出水SS≤5mg/L;末端的除氨單元采用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在低溫環境下仍能保持85%以上的氨氮去除率。經第三方監測機構連續三年跟蹤檢測,處理后的礦井水pH值、化學需氧量、重金屬等12項指標均優于《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要求,其中懸浮物去除率達99.6%,氨氮去除率達92.3%,實現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

今年1-8月份,該礦共計處理礦井水1094.61萬m3,綜合利用161.08萬m3,達標外排933.53萬m3,主要污染物均穩定達標排放,實現了源頭保水控水、過程監測監控、末端凈化利用的礦井水全生命周期管控。同時,礦井水處理站建設了先進的可視化管理系統,直觀掌握處理站全貌及運行數據,確保了水質處理的準確性與安全性,實現污水處理智慧化、可視化。此外,該礦還完成了超磁設備主機大修,更換提標車間斜板290㎡、濾沙335噸,增設加藥系統2套,有效提高了礦井水處理精細度及效率。

同時,為破解傳統水處理模式中存在的監測滯后、響應遲緩等痛點,該礦投資建設了礦井水處理可視化管理系統。該系統集成物聯網感知、數字孿生、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在關鍵處理單元部署28個智能監測點位,實時采集流量、pH值、濁度、溶解氧等16項核心參數,數據傳輸延遲小于0.5秒。通過三維可視化界面,管理人員可直觀查看各處理單元運行狀態,系統自動生成水質變化趨勢圖與設備效能評估報告。當監測數據接近預警閾值時,平臺立即觸發多級預警機制,同步推送至移動終端,指導運維人員精準調整加藥量、反沖洗周期等工藝參數。系統運行以來,設備故障響應時間縮短60%,藥劑投加量優化15%,年節約運維成本超200萬元。

目前,該礦已形成“技術升級+智能管控”的生態治理雙輪驅動模式。處理后的礦井水60%回用于井下防塵、設備冷卻等生產環節,40%經深度處理后達到城市雜用水標準,用于礦區綠化灌溉與道路降塵,年減少新鮮水取用量80萬立方米。“這種‘資源化利用-生態化修復’的循環發展路徑,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更為黃河流域能源基地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該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周培良說。(郝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