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既是“為當下謀”,更是“為長遠計”。近年來,彬長礦業胡家河礦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工程,通過節能新技術應用、深挖能源利用潛能、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等舉措,讓礦區的生態“底色”更濃、發展“成色”更足。?
制度筑基 織密環保責任“防護網”

生態環境保護,沒有“選擇題”,只有“必答題”。該礦始終將生態環保視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構建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員參與”的責任體系,成立環保工作領導小組,形成“決策—執行—監督”三級管理閉環,同步制定《環保設施運行安全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等制度,將環保責任細化到每個崗位、拆解到每個環節,真正實現環保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著落”。
為守住環境安全底線,該礦精心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建成危廢暫存間,并配備圍堰、防滲層等專業設施,對廢礦物油、廢油漆桶等危險廢物,實行“產生—收集—儲存—轉移”全流程嚴格管控,堅決守住“零泄漏、零排放”的底線。
科學用電 打造低碳高效“新引擎”

該礦秉持“科學用電、高效降碳”的經營理念,逐步完善能耗分析與電耗指標分解體系,持續深挖礦井內部節能潛力,在降本增效中打響高質低碳發展“主動仗”。持續優化《避峰填谷、節能降耗用電管理規定》,通過合理調度生產計劃、錯峰調整用電時段,推行“錯峰開泵、錯峰啟主皮帶”等舉措,實現 “用電省、成本降、效益升” 的良性循環。
走進該礦選煤廠控制室,技術人員正忙著推進自動化改造,安裝高精度傳感器,將關鍵工藝參數實時傳輸至控制系統,依托精準的控制算法,系統可自動調節設備運行狀態,減少設備啟停頻次與電力消耗,讓生產更“省電”、效率更“在線”。
科技賦能 筑牢污染防治“硬屏障”

走進水提標改造車間,只見巨大的水池中,污水經過一道道復雜的處理工序,逐漸變得清澈。該礦建成了礦井水預處理站和礦井水深度處理站,采用“預沉調節+超磁分離(迷宮斜板)+混凝吸附+高效斜板澄清+氯化除氨+V型砂濾”礦井水處理工藝,各項指標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處理能力高達1400m3/h。同時,結合防治水工作需求,以礦井、采區、工作面三級排水系統建設為重點,通過煤泥沉淀與煤水分離系統,高效實現煤水分離。
“這些凈化后的礦井水被充分利用,一部分輸送至鄰近電廠,實現礦井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雙豐收”;另一部分用于地面綠化降塵,真正做到礦井水綜合利用。”該礦水處理運營管理中心負責人董甲武介紹道。
生態惠民 繪就職工幸福“實景圖”

該礦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穩步推進“美麗礦區”建設,上下群策群力,以系統性思維統籌礦井發展與生態保護,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質效。深入實施綠化工程,綠化面積千余平方米,栽種楊樹、國槐、銀杏等樹木,達到了種類豐富、應綠盡綠的效果。成立綠化班組,安排專人負責樹木修剪、澆灌與養護,打造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四季景觀。
環保成效不止于“看得見的綠色”,更轉化為“摸得著的民生”。該礦將深度處理后的礦井水用作職工洗浴用水,水質比自來水更柔和。“現在洗澡水不刺激皮膚,洗完也不干燥,特別舒服!”提起洗浴水的變化,職工們贊不絕口。
從昔日“塵土飛揚、煤灰撲面”的傳統礦區,到如今“綠意盎然、四季如畫”的生態家園,該礦以制度為綱、以技術為翼、以創新為帆,持續加大節能新技術應用,為礦井發展不斷注入“綠色競爭力”,著力打造“生產減碳、生態負碳”示范礦井,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亮底色。(田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