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澄合礦業公司積極布局“雙碳”新賽道,竭力跳出“唯煤”舒適圈,勾勒出了一幅“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綠色發展新圖景。
引進節能設備,筑牢低碳發展“硬支撐”
隨著綠色礦山建設的浪潮,節能增效被根植于企業發展脈絡。近三年來,該公司所屬各礦井錨定“雙碳”目標,深入踐行陜煤集團“四種經營理念”,立足生產實際,先后引進永磁電滾筒直接驅動皮帶機、新型高效永磁同步電機及配套變頻控制系統等智能節電設備,借助設備換新升級,在礦山綠色嬗變的大道上行穩致遠。

“我們在全礦區積極推廣應用變頻調速卡軌車、無極繩絞車及氣動平板車等新型運輸設備,在礦井主變母線上安裝無功補償設備,有效減少電力消耗。”該公司機電動力部業務主管王剛表示,僅變頻永磁一體機的引進,與傳統工頻電機相比可節電20%左右。
除了生產關鍵系統的節能設備升級之外,所屬董礦分公司、合陽公司、西卓煤礦、百良公司還在供暖供水方面進行大膽革新,將傳統的燃煤鍋爐替換為先進的空氣能熱泵、余熱綜合利用等系統設備,充分減少煤炭燃燒所排放的有害氣體,綜合利用太陽能、乏風、乏水的余熱為礦區“兩堂一舍”等工業區、生活區供水、供暖,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此外,所屬山陽煤礦公司將礦區路燈全部替換為太陽能路燈,進一步減少碳排放,每年可節約用電35040千瓦時,節約電費2.28萬元。
革新生產工藝,鍛造優質產能“強引擎”
綠色開采是煤炭企業低碳發展的關鍵路徑和生態基石。為推動煤炭產業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轉型,該公司搭乘智慧礦山、綠色礦山建設的“快車”,先后引進TDS智能干選及充填系統、ICS智能干選系統等先進生產工藝,不斷提高煤炭產品的“含綠量”。

所屬西卓煤礦、百良公司引進TDS智能干選及充填系統,應用X射線智能識別技術,精準辨別煤炭與矸石,進一步減少水洗選煤帶來的水資源浪費和煤泥處理難題,降低矸石運輸能耗;配套的充填系統將分選出來的矸石回填至采空區,有效控制地表沉降,保護礦區生態環境。山陽煤礦公司引進ICS智能干選系統,利用綜合X射線成像、氣動剔除和大數據處理技術,對不同煤質進行深度識別,通過探測被檢測物體內部的元素差異,來區分煤和矸石,實現煤與矸石精準分離,減少洗選成本。
“新系統的運行,減少了人工投入,提高了選矸效率和綜合產率,原煤產量每年可增加10萬噸左右。”山陽煤礦公司機電動力部部長楊永平表示,“目前,50mm以上塊煤量已從18噸/天提升至65噸/天,為礦井實現‘量質雙升’提供了堅強保障。”
拓展綠色產業,激活能源循環“新動能”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傳統能源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時代必然。近年來,該公司緊扣“跳出煤炭謀發展”的工作思路,加速布局多元綠色產業,著力構建“煤炭主業+新能源+循環利用”的協同發展體系,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地熱能開發領域,所屬合陽公司、西卓煤礦先后投資建設礦井余熱利用項目,通過專利技術,將礦井回風、排水、空壓機等生產過程中的余熱資源轉化為冬季采暖、夏季降溫及職工洗浴用能,平均每年可節約標煤10000余噸,碳減排經濟價值可達500余萬元,實現了能源利用效率與生態效益的雙重提升。
光伏發電項目是綠色轉型的另一發力點。2023年,該公司充分利用7處閑置土地和5處廠礦屋頂,投資建設15MW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并采用“自發自用、余量上網”的模式進行運營。為全面提高光伏發電效率,所屬電力分公司動態開展光伏設備和線路安全專項檢查,通過優化光伏板面布局和清洗頻率等措施,不斷提高轉換效率。目前,該項目已分期投入運營,日平均發電量約4.1萬千瓦時,累計發電量2383.6千瓦時,全部實現自發自用。
從節能設備推廣運用到綠色產業發展,澄合礦業公司以系統性思維推動節能降碳向縱深發展。下一步,該公司將持續強化技術創新,深化綠色發展實踐,為煤炭行業低碳轉型貢獻智慧和力量。(薛雙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