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歌聲悠揚,山間“有氧”。車子躍上山巔,藍格瑩瑩的天、青格堎堎的山,猝不及防地閃進視野。這里正是韓煤人引以為榮的矸石山綜合治理生態公園。
對于韓城礦業公司桑樹坪礦來說,南泥灣不僅僅是歌謠和地名,更是生態修復的真實寫照。

崢嶸歲月稠
20世紀70年代,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潮。上萬名基建工程兵和西遷者集結鑿開河畔,承擔起當時國家第一座年產原煤300萬噸現代化特大型礦井——陜西韓城礦區桑樹坪礦的建設任務。
創業者在風吹浪打的懸崖絕壁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修建了通入桑樹坪的公路,并鋪設鐵路軌道47.3公里。開工后第二個月起,連續30個月進尺超千米,最高月達2907米,創造了當時我國煤礦建設史上的新紀錄……
1979年11月15日的《人民日報》報眼位置刊登了一篇消息,題目是《改變我國煤炭工業布局,促進西北地區工農業生產——年產300萬噸的桑樹坪大型煤礦建成投產》。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為一代代韓煤人注入力量,也讓他們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創造出新的奇跡。2007年,渭南市國土資源局將“韓城礦務局桑樹坪礦矸石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工程”“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和“國家地質遺址保護項目”上報國土資源部和財政部。取得中央財政補貼1200萬元。其余資金由企業自籌。
往后的14年間,矸石山治理總投資2394萬元。韓煤人一茬接著一茬干,先后完成雜亂矸石堆整平,推平、碾壓、覆土、綠化工程,移動矸石20萬立方米;注漿滅火治理面積達110余畝;修筑起1500余米長的排水溝;繼C25砼蓄水池這個“天池”之后,又修建了“錦鯉池”“天鵝湖”兩個湖體,總面積達5500平方米左右,蓄水量也擴大到8000余立方米。

又見“南泥灣”
曾經的矸石山土壤貧瘠、風沙肆虐、植被稀疏,揚塵污染突出,被當地人稱為“火焰山”。隨著“天池”“天鵝湖”“錦鯉湖”的相繼落成,每年這里也成了大批越冬的候鳥周轉歇息、養精蓄銳的快樂驛站。
“去年候鳥遷徙的季節,天鵝、白鷺、灰鶴輪番飛來。今年,這些吉祥鳥也一定會來……”正在勞作的職工提起它們都眷戀不已。
漫步在園內新型環保磚鋪就的林蔭小道上,周圍滿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湖面倒映著藍天白云,白鵝在波光中低頭弄羽,錦鯉從地戲水。即使有人垂釣、散步,它們也毫不在乎。
值得一提的是,山上所有水源均來自該礦生活污水處理站。環保專員劉玉蕊介紹,一開始,為了驗證水質,專門買來魚投放到一體化凈水池里,處理完的水不僅可以養魚,還能灑水澆花、抑制揚塵、綠化灌溉。基于此,便有了將水利用到矸石上的想法,購置好潛水泵,鋪設好管路,有了水資源的保障,山體的綠裝也越來越厚重。
眼下,清明剛過,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濃,感覺身體也跟著復蘇了起來。不遠處,初具規模的苜蓿園飄來陣陣草香,綠化工正在緊鑼密鼓地補種添綠,油松、白松、雪松等耐風、抗旱、習性良好的松木科植物也在全力生長,一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的動人畫卷正徐徐展開。

喜看“桃花源”
“目前咱們看到的是規劃占地60余畝的一期景觀園區,園區設計除了垂釣景觀區、天鵝湖景觀區,還有休閑露營景觀區、生態菜園及家禽飼養區等。”談起園區建設,環保辦主任白成如數家珍。?
荒山變綠使環境更加優美。該礦還結合實際,實踐出“生態+產業”新模式。星羅棋布的菜地里普羅旺斯西紅柿、連白韭菜、彩色馬鈴薯等蔬菜長勢喜人。家禽園中,成群結隊的土雞正在果樹、桃樹、梨樹下覓食,孔雀也悠然自得地踱來踱去。生態公園自產的雞蛋、蔬菜也全部供應了職工食堂。
信步走來,不知不覺來到了山頂觀景臺。藍天白云下、群山懷抱中,鑿開河與桑嶺山水相依。舉目四望,山花爛漫。春風吹過,一派“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春光。
父輩艱苦創業,隆隆的爆破聲喚醒了沉睡的高山,是為了三線建設為國分憂;后輩生態治理,昔日的“火焰山”今朝的“南泥灣”,是為了日子更美好。兩代人使命不一樣,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勁頭沒有變。
山水林田相互依存,萬物并育而不相害。近年來,綠色發展已成為指導韓城礦業公司發展的重要理念。生態系統運行暢通、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作協同推進已初具規模。韓煤人將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整體性觀念,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質效,讓綠色日益成為鮮明底色,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增添亮色。(劉偉 高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