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水處理項目已全面投入使用,年產2.4億塊煤矸石制磚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煤矸石制砂、煤矸石爐窯余熱利用等六大煤礦固廢利用系統已進入土建收尾關鍵階段……
2021年剛跨入生產元年的中能煤田公司,緊抓國家黃河流域治理總目標不放松,以實干創新為己任,大力實施綠色礦山建設,短短不到一年時間,礦井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井上下正以鳥語花香、碧水藍天、美景如畫的新畫卷呈現出來,綠色讓企業發展徹底“破圈”。

資源再開發,礦區舊貌換新顏
“雖然到冬天了,但公司給袁景山栽植了一年四季常青的綠植,讓我們下班后有了新去處……”11月28日,在中能煤田公司由矸石山改造的生態袁景山上,礦工李彥龍興奮的指著袁景山四周依然綠意盎然的灌木告訴筆者。
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是中能煤田公司黨政執著信念。他們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立足之本,積極探索礦井生態建設新路徑。
加快“三圈建設”,通過提升“中心美化圈”,對廠區生活區、工業區不斷美化,修建了中心綠地、海綿生態停車場,生態景觀山更是礦工的網紅打卡地。
不斷深耕“周邊環境修復治理圈”,煤矸石制磚項目的開工建設,實現了煤矸石自我消化利用。用閑置土地與陜西農墾合作的新能源光伏產業、蓄植等產業鏈得到了延伸,入股榆林疏干水項目的持續向好,讓處理后的礦井水變廢為寶。融入“塞上防護圈”,主動認領和承擔城市快速干道造林任務,打造城市建設生態景觀線,肩負起國有大型企業的政治擔當和使命。
產業和資源再開發和再利用,讓超前謀劃的生態建設新路徑,在開采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標準化、礦區環境改善綠色環保化的支撐下,實現了一年四季綠如畫的美景,企業發展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綠色發展成立企業高效能治理的“生態名片”
轉型再發展,礦區生態環保再升級
綠色和智能礦山建設首次被該公司寫入企業發展的價值引領體系章程中,2021年該公司實現了投產即達產、達產即達標的國家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這一目標,為企業下一步核增800萬噸產能奠定了堅實基礎。綠色、創新、安全、管理、人才、智能已融入到企業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位生活的全過程。
中能煤田公司加大對環境刷新力度,通過轉型升級不斷嘗試環境刷新給企業帶來的活力。中能文創園是企業異地重建后,閑置下來的辦公區,他們找準思路與榆林文旅積極洽談,實現了企業閑置資源的再利用,實現了國有資產的升值保值,經過現代文化與工業設備的再注入,不僅延展了建筑的生命力,中能文創園還成為榆林城市文化的建筑地標和網紅集合地,真正把企業提出的“聚焦項目轉型,實現企業跨界增值”的發展新思路落到實處,作為一個投資管理發展公司,中能文創園的建立成為企業努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混合所有制示范企業的新名片。
“千島湖”曾是企業建設初期,處理后的達標水形成的自然景觀的戲稱。為了確保處理后的達標水實現全面利用,他們與未來能源以及榆林疏干水達成合作意向,使處理后的達標水效益最大化。
“我們把綠色發展作為企業的頭等大事,貫徹到企業全資源開發過程中,不僅是主力礦井全覆蓋,獨資或入股的企業也必須不打折扣執行到位。這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企業建設‘五新中能’、‘五個中能’、‘五看中能’的必然要求。”該公司主要負責人談起綠色礦山建設思路清醒、方法有張弛。
現如今的中能煤田公司,夜晚的燈光秀將企業裝扮的分外妖嬈,礦區生態餐廳內,花草魚鳥與就餐職工形成了和諧共生。井下巷道實現了全燈光照明,主要候車點實現了百米綠色文化墻6處,礦區坑洼不平的道路全部硬化到位,機房硐室實現了無人值守有人巡檢,井下是工廠、地面是花園已經成為企業高品位生活的真實寫照。
改革創新,礦區高質量發展在增加“新活力”。
企業面對煤種競爭優勢小、薄煤層開采帶來的成本壓力大及自然災害等現實,中能煤田公司領導班子主動出擊,明確提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發展,積極推進“四化”礦井建設,一大批智能化、科技化、識別化的先進技術,搭建了新的監管模式,礦井初步形成“可看、可查、可算”新三維綠色構建模式。
無人巡檢機器人,為機房硐室運行更科學化、精準化提供了強大的后盾。水倉智能清理機器人,實現了工人勞動強度的最小化,安全化。綜采工作面,采煤機實時多元化、高效、可靠傳輸,為設備運行機械化、智能化采煤,奠定了基礎。當前,該公司形成了人員定位、視頻監控、安全監測等多維度交叉管控平臺系統,調度中心初步形成了設備的集中操控系統,礦井機械化減人、自動化無人在礦井的步伐越賣越堅實。
該礦井不斷淘汰落后、高耗能的設備,一批低能耗、低污染的智能化采掘設備正在填實礦井開采的需要,選煤廠技能改造工作,正有條不紊的進行升級換代,礦井制定了煤質管理辦法和干部走動式管理的實施,確保煤質管理再上新臺階。
中能煤田公司對標“雙碳”目標任務,開展循環利用、創新節能等活動,面對安全生產遇到的難題攻堅克難,采取各種措施,推動降碳減排取得實效。(王惠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