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春晚舞臺上,16臺人形機器人以行云流水的扭秧歌表演驚艷了全國觀眾,展現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在千里之外的陜煤集團黃陵礦業公司二號煤礦,一場同樣精彩的“智能化變革”正在這里火熱上演。作為國家首批智能化建設示范礦井,近年來,二號煤礦大力推進智能礦井、智慧礦區建設,數字孿生技術的成功應用,給礦井安全管理、生產經營、規劃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讓煤礦開采更“聰明”。
“云端”控制 效率提升
春晚機器人行云流水的表演背后,是3D激光定位、多智能協同、全景感知等技術的突破。這些看似與礦山無關的創新,卻在該礦同樣找到了“用武之地”。
2月6日上午10時13分,智能巡檢機器人在對整條運輸皮帶正常巡檢過程中,發現120架皮帶托輥磨損噪音大需要更換,故障缺陷信息第一時間通過物聯網工業云APP軟件發送到皮帶隊隊長朱樂的手機上,他立即安排井下設備檢修人員處理故障。與此同時,在該礦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輸煤皮帶遠程操作工馮杰也在電腦上察看現場處理情況,10時26分,巡檢機器人實時傳回數據,設備檢修人員及時對損壞皮帶托輥進行了更換,隨即電腦界面上推送出了一條綠色的故障消除信息。
這就是數字孿生技術為核心的智能云管控平臺的強大之處,一旦煤炭開采過程中某個系統出現狀況,平臺大數據系統將立即下達處置指令等信息至相關單位和責任人,第一時間進行處置,比傳統人工處置效率提升1倍以上。智能調度指揮中心的值班人員就像在“云端”工作,整個礦井生產情況盡收眼底,隨時可管理調度,提高了礦井治理效能。
據介紹,通過搭建的智能管控云平臺對全礦井各系統數據進行采集匯聚、融合共享、分析治理,并利用大數據強大的計算能力,實現在線監測、分析預警、智能決策、聯動管控,達到“全面了解過去,實時監控當前,精準預測未來”的目標。
全息可視 科技興安
智能化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是安全本質化變革。
二號煤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了主要解決生產現場各個區域內安全問題的AI智能安全風險管控系統和重點解決單崗作業過程中安全問題的AR智能安全風險管控系統。
“職工佩戴上AR智能眼鏡,不但可以按照標準操作流程進行安全作業,還可以全方位、全流程保存操作記錄。在遇到特殊情況時,能夠實現地面對井下操作的全場景指導,達到遠程操作、遠程設備故障診斷等功能。”該礦安監處長、副總經理李曉輝介紹,AR智能眼鏡結合人體指令操控、AI圖像識別、遠程協助、數據可視化等多項感知成像技術,可實現虛擬與現實安全生產場景的沉浸式融合。
“307工作面推進前方約500米位置處有異常,涌水量增大,綜采二隊注意觀察,及時作好準備,確保工作面排水系統正常。”在該礦生產調度指揮中心,調度員正使用透明地質系統實時監測井下各類地質信息。
“過去采煤像開盲盒,現在采煤作業全息可視,想要某個地質構造的剖面圖,只需輕輕點一下電腦,相應的地質信息就可以立馬顯示。”綜采二隊隊長鐘祥熙介紹,實現可視化采煤作業的同時,智能云管控平臺還具備分析預警前置功能,方便及時調整采煤技術工藝,實現了科技興安、讓礦井安全生產更有底氣。
引智借力 減人增效
在井下變電站,一臺搭載全景攝像頭的巡檢機器人正沿軌道緩緩前行,它能精準識別設備異響、高溫等隱患,并自動生成維修建議。
“以前人工巡檢一趟需要2小時,還存在瓦斯、頂板等安全風險,現在機器人30分鐘就能完成全區域掃描。”負責礦井智能化建設工作的副總經理高小虎為筆者算了一筆成本賬。
不僅如此。據統計,二號煤礦僅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這塊,每年就可減少用工10人,節約人工成本約200余萬元,回采工效由每工105.08噸提升到125.89噸;智能掘進系統讓單班人數從14人減少到10人,平均單日掘進進尺更是從以前的20米增加到35米左右,智能巡檢機器人集群在變電所、水泵房、主皮帶等固定場所實現常態化巡檢,累計減少崗位用工102人,每年節約人工成本1200余萬元;智能裝車系統裝滿一節火車車廂僅需54秒。
“就是要發揮智能化的優勢,讓數據‘多走路’,讓職工‘少跑腿’。”在該礦總經理華軍看來,智能化發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減少人工干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人增效。
春晚機器人展現的是科技的“高度”,而礦山智能化追求的是科技的“溫度”。從春晚舞臺的科技盛宴,到百米礦井深處的智能變革,二號煤礦用創新實踐證明,傳統礦山與尖端科技碰撞出的不是火花,而是照亮行業未來的火炬。(通訊員 張仕昕 楊新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