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煤集團韓城礦業下峪口礦是一座擁有54年歷史的老礦,生產系統復雜,五大災害俱全,安全管理點多、線長、面廣。2015年以來,該礦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為指引,著力在轉變思想、落實責任、因地制宜、科技助安、標準作業和文化養成上下功夫,安全生產狀況徹底扭轉,不但摘掉“事故礦井”的帽子,創下了井下連續安全生產超3500天的紀錄。
轉變思想強意識 落實責任抓共建
張杰是一名從采煤一線干起來的礦長,每天從井下上來,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平安是福。個人是這樣,家庭是這樣,企業也是這樣。抓安全,首先就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把煤礦安全作為企業的頭等大事,進一步增強職工的安全意識,讓“瓦斯不超限”“事故可防可控”“煤礦可以不死人”成為大家的共識。
來到下峪口礦,張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落實安全管理責任,構建齊抓共管體系。自2022年以來,他反復修訂了《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崗位安全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等制度,形成了“三項制度”匯編,并成立了貫徹落實領導小組,組織“1+N”包聯人員在全礦進行了宣貫學習,嚴格考核,確保各項制度落到實處。同時,對思想認識不到位、能力差、推諉扯皮、釀成事故的干部嚴肅追責問責,始終保持安全高壓態勢,確保各層級把安全責任落實落細落地。
科技興安做防范 安全管理走新路
任何先進的安全管理經驗,都有一個適合其茁壯成長的土壤。如果換一個地方,或改變某些關鍵條件,先進經驗也許會變成一種形式,發揮不了其應有作用。因此,下峪口礦幾乎每年都會出臺新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領導班子也總結經驗、固化成果,形成了符合實際、具有特色的安全管理“0416”體系、“246”長效機制、“2+2+網絡”管理方法,即通過構建雙重預防機制夯實礦井安全生產基礎,落實崗位工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的具體責任;創新提出“開工即達標、作業即達標”雙達標理念,為安全生產環境提出更高要求。
下峪口礦地質條件復雜、多元災害耦合疊加,針對特殊生產條件,堅持把“科技興安”作為提高安全保障力的根本途徑,探索建立了“5+4”瓦斯治理和“6+3”水害治理模式,實現了瓦斯與水害由“局部治理”向“區域治理”、由“生產過程治理”向“超前治理”的徹底轉變。針對防突鉆孔施工引起多頻瓦斯超限問題,發明創造了防噴孔裝置及故障處理套件,制定了針對性的防范措施,有效杜絕了類似超限的出現。礦井連續11年未發生突出事故,連續21年未發生水害事故。
積極創建班組安全網絡體系,規范職工行為,自主研發管理軟件,為增強職工素質提供平臺。以此為抓手,將“人—機—環—管”有機結合,高度統一,將安全生產周期不斷延長。尤其是雙重預防管理體系在2019—2021年期間,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級榮譽,并被陜西省應急管理廳列為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示范礦。
養標準作業習慣 造平安文化氛圍
“任何工作都要有標準,符合安全的標準就是我們要推行的標準。”老一輩煤礦人都說:“煤礦安全規章上的每一條都是用鮮血寫成的!”
在安全管理上,下峪口礦始終圍繞“讓標準成為習慣”這一要求破題求解。通過激勵約束、典型帶動、活動引領、強化培訓等方式,努力提高各崗位職工按標準作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通過日常培訓教育、安規對標分析、背包教學等,讓干部職工清晰地知道應該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
在具體實踐中,提出安全教育培訓“五化”要求,即全員化、系統化、規范化、多樣化、實用化。制定具體的落實措施,同時依托“311”安全教育培訓模式,開展好“內部+外部”“常態+專項”“理論+實踐”三種培訓,利用好職工技能大賽和校企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為職工提供技術交流機會。狠抓職工日常技術業務培訓和崗位演練,陸續建成了綜掘機實訓基地、小絞車實訓基地、防突作業實訓基地、信息化實訓基地等八個切合實際需求的實訓基地。落實每周一學、每月一練、每季一測、每年一評,不斷促進職工標準化作業習慣養成。使標準真正成為全段抓管理的根本遵循和全員統一的行為規范,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讓標準成為習慣、讓習慣符合標準。
該礦始終堅持把培育安全文化理念作為礦井安全生產的核心,堅持在全礦樹立起“遵規守紀一人光榮全家幸福,‘三違’可恥一人受罰全家丟人”的文化導向,以及一封家書、親屬聯保、礦長井口講安全等親情文化,嚴格執行班前會、井口檢身、乘坐運輸工具、開工前、作業過程和交班前“六步”安全風險確認,全面落實零散崗位、零星工程、非常規作業及流動人員“五制”超前預控辦法,讓全礦處處彌漫著領導關愛職工,妻子關愛丈夫,兒女關愛父親的清新空氣,形成人人講安全、事事為安全、時時想安全、處處要安全的文化氛圍。(張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