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大開發》2022年09月刊
8月上旬,全國煤礦瓦斯和沖擊地壓重大災害防治現場會在陜西煤業彬長礦業公司召開。主展區“陜西煤業:打造國際一流上市企業”光彩耀人。“陜西煤業連續五年凈利潤超百億,凈資產收益率位列行業第一,是陜西省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一張靚麗名片。上市8年來,總資產由900億元增長到1854億元,凈資產由434億元增長到1146億元,利潤總額由35.18億元增長至406.9億元。”陜西煤業總經理王世斌說。
走進陜西煤業,探究其高質量發展之路,實在令人興奮。
改革攻堅激活新動能
改革之路,向來是沒有一帆風順的。2008年12月23日,陜煤集團以煤炭主業資產出資,聯合三峽集團、華能開發、陜西有色、陜鼓集團發起設立陜西煤業。2014年1月28日,作為陜西省首家IPO上市的煤炭企業,陜西煤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開啟了跨越式發展的新征程。
回首凝望,十四載風雨征程,陜西煤業歷經煤炭經濟的跌宕起伏,歷經改制、重組、規范、上市、轉型等一系列結構調整,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跨越,蹚出一條獨一無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作為一個資源類上市公司,資源占有量、產銷量、價格周期都是影響發展的重要因素。2011年煤炭十年黃金期結束,2012年起,迎來煤價大跌,幾乎全行業陷入虧損狀態,陜西煤業也不例外。2014年,面對煤炭行業急轉直下的形勢,陜煤集團關鍵時刻的股份增持,為資本市場做出表率,更為投資者傳遞信心。
2015年,陜西煤業壯士斷腕主動淘汰落后產能, 按照“收縮渭北、壯大彬黃、做強陜北”的產能優化思路,打響了行業自發性去產能的第一槍,為后續的“輕裝上陣”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2016年,陜西煤業資產重組再次發力,將渭北礦區蒲白礦業、澄合礦業、韓城礦業全部股權以及銅川礦業所持金華山煤礦和東坡煤礦相關資產轉讓給陜煤集團,成為了全國煤炭行業產能置換的先行者。
兩年兩次資產重組,使陜西煤業產能結構得到大幅優化,資產質量、資源品質達到了行業最高水準,人工成本大幅下降,全員工效躍居行業首位,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
2017年開始,陜西煤業順應能源和科技革命新趨勢,緊緊抓住國家倡導的新興產業、新基建、“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導向,跳出煤炭謀發展,投資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能源互聯網、半導體(芯片)等新興產業。
與此同時,陜西煤業充分發揮資本平臺優勢,拿出30億元自有資金,擇優選定三家基金管理人,建立了投顧模式,相繼大手筆投資新興產業龍頭企業,搶占新能源光伏、可降解材料以及光刻膠等行業的發展先機。
如今,陜西煤業產業投資地圖已擴充至新消費、新能源汽車+儲能、物聯網、“碳達峰碳中和”等四大維度、22大賽道、100+細分領域。與開源思創共同設立的開源雛鷹股權投資基金,聚焦北交所擬上市標的,共同開展一級市場“雙碳經濟”和“專精特新”產業的精準布局,打造出“財務投資+戰略投資+產業投資”的長短周期結合且相互支撐的新模式。陜西煤業還依托技術創新和資本運作,形成了虛實相生、互為依存、同步驅動的新產業發展格局,主要產品收益率超過100%。
唯改革者進,唯鼎新者強。陜西煤業是深化改革的實踐者和受益者,也是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和示范者。多年來的改革攻堅激發了企業內生動力,使得陜西煤業產能結構、生產管控、科技創新、產業布局基礎愈發牢固,綠色開采、數字化轉型、品牌建設、產供銷“三網一平臺”搭建、對標管理、股權投資等成效顯著。
亮眼的成績單便是最好的見證:2021年,面對經濟逆全球化和“雙碳”時代的機遇挑戰,陜西煤業實現營業收入1522.66億元,同比增加572.0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406.89億元,每股收益2.18元,每股凈資產8.81元,凈資產收益率27.24%,位列行業第一。
2022年8月30日,陜西煤業發布2022年半年報,報告顯示,陜西煤業實現營收 836.90億元,同比增長14.86%;上半年歸母凈利潤245.98億元,同比增長196.60%,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毫無懸念,陜西煤業繼續穩坐陜西省最賺錢上市公司的頭把交椅。8年間,陜西煤業總資產由900億元增長到1854億元,凈資產由434億元增長到1146億元,利潤總額由35.18億元增長至406.9億元,累計分紅已達370億元,遠超上市時40億元的募資規模。公司先后獲得“最佳信息披露A股公司”、“中國主板上市公司價值百強”、“新財富最佳上市公司”和最佳董事會等榮譽。
8月18日,福布斯中國發布“2022中國最佳CEO”,陜西煤業總經理王世斌上榜,位列榜單第十一位。
智能智慧筑牢新基石
早在2014年,陜西煤業管理的黃陵一號煤礦就建成了全國首個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拉開了全國煤炭行業智能化建設的序幕。
在此基礎上,2018年以來,陜西煤業深化創新驅動,強力推進“智能礦井、智慧礦區、一流企業”建設,積極構建煤礦“智能系統化、 系統智能化”發展格局,賦能煤炭工業智能化發展。
“智能掘進工作面遠程操控、智能機器人無人巡檢、井下5G實現人員精準定位……”這些新技術在陜西煤業得到大量應用,充分釋放智能化礦井的先進產能,為煤礦提質增效、產業提檔升級提供強力支撐和智慧保障。

在小保當二號煤礦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面對電腦顯示屏,正在遠程控制10公里外、地下200米的采煤機。這是全國首套450米超長綜采智能開采工作面成套裝備。
據了解,這套裝備是陜煤自主開發與應用,僅需1人操作管理,就能實現年產千萬噸的目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中厚煤層的開采,開辟出一條可以借鑒,可以復制的創新之路。
截至目前,這套裝備創下了單面日產最高達6.2萬噸、單面月產最高達152萬噸,直接工效1470噸/工,工作面回收率超過96%的新紀錄。
陜西煤業的智能化,從標桿到標配,到標準,一路領先煤炭行業,成為全國的行業示范。現在,陜西煤業的智能采煤系統,包括了薄中厚煤層智能化開采、110—N00工法、窄小煤柱開采、超長工作面,黃陵等礦區實現了智能化開采全覆蓋。
“采快掘慢,采掘失調”是煤炭行業長期面臨的困境。但陜西煤業開啟了快速掘進的新思路。目前,陜西煤業智能掘進系統包含全斷面掘錨一體機、護盾式智能掘進機器人、掘錨護一體機、綜掘機+鉆錨平臺、TBM硬巖掘進機五大類智能快掘系統。
全國首套智能掘進機器人系統創下月進尺2020米的新紀錄。五大類快掘系統在陜西煤業各個煤礦開花結果,引領了全國煤炭行業掘進新潮流。
截止目前,陜西煤業智能化產能已占總產能的95%以上;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48個,五大類52套快掘系統,所有礦井的生產輔助系統全面實現智能化。
科技創新驅動新引擎
十四載的砥礪前行,陜西煤業早已將創新精神融進了DNA,創新成為這個傳統煤炭企業的最大特質。
截止2022年7月底,陜西煤業已建成多個技能大師(勞模創新)工作室。通過搭建創新平臺,匯集各類創新資源,并積極與院士團隊、科研院所等交流合作,著力破解行業技術難題,促進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示范應用。

陜西煤業依托科研創新平臺優勢,積極探索科技創新發展路徑,相繼在高效掘進、災害治理、節能環保、智能化建設和管理創新等5大類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陜西煤業科技投入14.48億元,科技引導資金由1億元提升至3億元,新增授權專利 280項,完成92項科研項目,獲省部級科技獎16項。其中,首創煤與油型氣共生礦區安全高效智能開采技術體系,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目前,陜西煤業建立國家級科研平臺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10余個,成立16個煤炭科技創新專業研究所,14個特色實驗室,累計投入科研資金162億元,實施重點科研項目506項,5個項目達到國際領先,4個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技術創新釋放出明顯效果。
陜西煤業將創新驅動融入管理體系建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推進科研項目實施,助推新技術開發應用。通過制定綜合績效評價體系,規范科研項目綜合績效評價程序;積極試行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科研項目的實施及成果質量。
2021年12月,陜西煤業將57項優秀技術創新成果匯編成冊。2022年3月,陜西煤業結合創新成果,遴選并確定了20項先進實用技術(產品),發布了《2022年度先進實用技術(產品)推廣目錄》,內容涉及“智能礦井、智慧礦區”建設、巷道“三優兩提高” 、災害治理、煤礦專用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管理創新六大類實用技術(產品)。
綠色低碳擦亮新底色
初夏時節,走進紅柳林礦業公司,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景象。煤礦不見煤,煤礦不燒煤;地面像花園,井下像工廠。據統計,該公司累計投入2億多元,用于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礦區綠化等工程建設。
生態礦區建設只是陜西煤業強力推進煤炭綠色高效開采、過程低碳排放、終端清潔高效利用的生動實踐。從源頭上,實現煤炭綠色智能開采,做到煤礦不見煤;從過程上,實現低碳零碳排放,做到煤礦不燒煤;從終端上,實現產品分質高效利用,做到燃料變原料。
在陜西煤業管理的36對生產礦井,煤炭開采、運輸、洗選,全程不見天、不落地,煤炭產品直接裝車送達用戶。即使礦井水、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經過凈化處理后,全部實現綜合再利用,變廢為寶,用于礦井生產、降塵綠化及周邊農田灌溉。
供熱系統改造、變頻節能改造、清潔燃料使用、太陽能路燈普及、降噪處理、垃圾分類、煤矸石制磚,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眾多低碳設備、設施的使用,使陜西煤業所管理的36對生產礦井顏值爆表,科技感十足。
“地面像花園,井下像工廠,其核心就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打造智能高效、快樂工作、幸福生活的生產生活環境。”陜西煤業總經理王世斌說,這就是煤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

智能化工作面、智能化快掘、智能化洗選、智能化裝車、機器人集群等一系列科技創新項目的實施,徹底改變了職工生產生活環境。今年5月11日,龍華礦業公司智能化無人工作面照片,被《人民日報》采用。這張照片,是陜西煤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張“綠色”名片。
截至目前,陜西煤業共打造27家綠色礦山。其中,國家級11家。預計今年年底,陜西煤業綠色礦山入庫率達到80%,國家級綠色礦山占比超過50%,真正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美底色”。
一組組數字、一項項突破、一點點進步的背后,是陜西煤業多年來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拼搏精神,也是用實干實績踐行初心使命交出的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一份發展答卷。(祝治安 王紫銘 黃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