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煤炭報 2022年9月6日第2版
中國煤炭報|陜西煤業:智能生產護航能源保供
目前,陜西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煤業)管理的 36 處生產礦井,48 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正在高效運行,為能源保供保駕護航。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7月底,陜西煤業煤炭產量已累計8368.86萬噸,煤炭銷量13230.86萬噸。
近年來,陜西煤業以“智能礦井、智慧礦區、一流企業”為目標,重點發力智能化、數字化建設,以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為驅動,構建全產業鏈“智能系統化、系統智能化”,有力地推動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陜西煤業根據地質賦存條件、地質災害、智能化建設基礎條件等,將所屬生產礦井分類,分別開展煤礦智能化建設,積極開展技術路徑研究與重點科研任務攻關。
在紅柳林礦業公司調度指揮中心,只需一個按鍵,井下25212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采煤機、液壓支架、刮板運輸機等設備有序啟動,自動完成工作面煤機記憶截割等生產工序……
這樣的智能礦井在陜西煤業已成為標配,所屬各礦業公司結合自身實際,持續加快智能化建設,有效解決沖擊地壓、高瓦斯、煤與瓦斯突出等煤礦重大災害的智能預判預知,實現了煤礦重大災害治理的智能化。
如今,陜西煤業建成四大類50套快掘系統,實現了采煤、掘進、輔助、機器人、監測監控、智慧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陜西煤業累計發布智能化開采等2項行業標準、6項團體標準和11項企業標準,逐步形成了企業智能化建設技術標準和規范體系。
陜西煤業聚焦數字化轉型,率先開展了信息數據標準化治理和智能專網建設工作,通過系統搭建“陜煤云”平臺和“數據中臺”,結合 4 大類業務場景,首創了煤炭“產、供、銷、財務”融為一體的“三網一平臺”數字化實時管控體系。
系統推進智能礦井地質保障、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等8大智能信息系統建設工程,形成了多系統融合、全價值鏈賦能的工業互聯網“智慧平臺”,構建出陜煤“數字一體化管控智能中樞”。編制了《陜煤數據標準規范》,形成了陜煤數據資產目錄,建成了 OTN 智能專網,完成了 8 大智能信息系統平臺的上線運行。
先后建成了陜西省“5G+智慧礦區”示范項目、全國煤炭行業首個“5G+智慧礦山”培訓基地、全國首個智慧煤礦“巨系統”示范項目,打造的“礦山工業互聯網平臺”,成功入選工信部“2022 工業互聯網 50 佳”榜單,實現了煤炭企業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零突破”……
陜西煤業7 處全國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已通過省級驗收,張家峁礦業公司建成全國首個全礦井智能化示范標桿煤礦,小保當礦業公司被授予“陜西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
“由于各生產礦井的地質條件、煤層賦存、伴生災害等各不相同,我們更要堅定智能化建設的信心,因地制宜、分類實施、一礦一策,結合工作實際,不斷地進行創新,以創新謀發展,以發展謀未來。”據陜西煤業總經理王世斌介紹,三年來,陜西煤業實施重點智能化項目215項,完成投入61億元。
目前,陜西煤業智能化產能已達到1.88億噸/年,占總產能的95%。13大類792項生產輔助系統,全部實現了智能集控,推廣應用5大類智能機器人166個,實現固定崗位“無人值守,智能巡檢”。預計今年年底,陜西煤業將建成 30 處“智能礦井”,形成不同類型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標桿煤礦,為全國煤炭行業貢獻“陜煤智慧”和“陜煤力量”。(王紫銘 黃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