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煤銅川礦業公司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會上,確定今年安全質量標準化目標任務是,實現安全生產“零”目標;原煤產量1050萬噸,力爭1150萬噸,掘進總進尺60000 米,其中開拓進尺11000米;采煤機械化程度保持100%,掘進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建成8個安全質量標準化一級礦井,鞏固保持2個國家級安全質量標準化先進煤礦,力爭建成3個集團公司安全質量精細化管理示范礦井和5個集團公司安全質量標準化先進礦井;創建4個煤炭行業領域內的“安全高效”礦井。為確保既定各項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該公司力求在七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在實現安全“零”目標管理方面取得突破。要求進一步明確責任,強化生產現場管理,努力構建本質安全型的生產環境,堅決實現安全“零”目標。著力構建“通風可靠、系統穩定、監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綜合治理體系,加大瓦斯抽采力度,全面實現瓦斯抽放向區域預抽的轉變。東區礦井按高瓦斯礦井進行管理,陳家山礦國家級瓦斯治理示范礦井建設項目,力爭前半年通過驗收。高度重視煤礦防治水工作,切實加強防治水專業隊伍建設,推廣應用先進的物探技術手段,對水文地質復雜的區域進行補充勘探,采掘工作面開采前具備獨立完善的排水系統,開采期間做到“逢掘必探,逢采必探”。嚴格落實陜西省政府煤礦安全生產十必須十禁止規定,切實提高領導帶班質量和預測、規避、處理現場問題的能力。
二是在采掘生產方面取得突破。狠抓落實,切實做到管理到位、組織到位、責任到位。深挖內潛,提高資源回收率;重點組織好下石節礦大采高一次采全高綜采工作面試產前的掘進、安裝、系統完善等工作;做好瓦斯抽采、東區保護煤柱預留、解放“三下”壓煤等科研工作,為公司的大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各工作面地質預測預報和頂板動態監測管理,及時掌握工作面地質構造、頂板動態和來壓情況,為回采創造良好的條件。抓好開拓掘進和重點工程建設,加快玉華礦二盤區開延進度,確保首采面生產系統在預期內形成;持續保持北區三礦采面“掘、抽、采”平衡格局,確保采掘接替常態化。抓住集團公司老礦區調整改造機遇,提前做好設計規劃等基礎工作,實施好系統調整,裝備提升,生產環境改造等項工程,為今后煤炭生產打好基礎,創造條件。
三是在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方面取得突破。在管理好已建成工程項目的基礎上,借鑒先進礦井的管理經驗,不斷實踐創新,全面構建人、機、物相互統一和諧的安全生產環境,推進本質安全型礦井建設。進一步強化管理,加大質量標準化工作力度,深入開展崗位達標、專業達標工作,落實責任、擴大內涵,將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貫穿于礦井生產活動的全過程,納入職工的行為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采、掘、機、運、通”專業、崗位實施細則和遠景規劃。用足、用好、用活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資金,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井下巷道色彩管理和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工程上,集中各方面力量打造特色精品工作面,助推井下工廠化建設;加強項目管理,對20萬元以上的項目,由公司嚴格管理,聘請資質高的專業隊伍實施安全質量標準化工程建設。
四是在精細化對標管理方面取得突破。在充分借鑒兄弟單位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明晰安全生產精細化對標管理的六大要素。抓好干部走動式管理,抓好“雙述”活動(崗位描述、手指口述),通過“雙述”活動的持續開展,使每名職工對自己的崗位工作職責、工作流程、操作規程、設備性能、作業環境、安全狀況、危險源辨識、事故預防、緊急避險處理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在生產現場真正做到口到、心到、耳到、眼到、手到,徹底杜絕誤操作現象的發生。建立“三工”轉換機制,在嚴格落實“四位一體”“五人聯簽”制度的基礎上,推行ABC三卡考核機制,落實“三工并存、動態轉換”辦法,根據積分高低,確定優秀、合格、潛力職工,進一步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著力推進以精細、精準、精確、精益、精美為主要內容的“五精”管理,積極推廣編碼、定置、標識、看板的“四項技術”應用。抓好準軍事化管理,扎實推行軍禮制,實施列隊制,實行報告制、復命制、指揮制,培育職工遵章守紀、注重細節的文明習慣。
五是在“六大系統”建設方面取得突破。明確責任主體,落實建設規劃。認真學習有關技術規范要求,掌握技術標準精髓。著力提高六大系統建設的實用性,努力實現系統間的有機銜接。加快推進“六大系統”建設,真正達到“系統可靠、設施完善、管理到位、運轉有效”的要求。將“六大系統”管理納入安全生產日常管理,建立相應的建設、施工、考核、監察管理制度,定期對已完善系統進行檢查,確保系統的靈敏可靠;各生產礦井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完善應急救援預案,每年開展一次井下“六大系統”聯合演練,切實守住保障職工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
六是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突破。從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三個方面入手,破解制約安全生產的關鍵技術和難題,為公司安全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大力實施技術管理創新,積極開展以瓦斯抽采、深部資源開采、頂板支護、先進適用的工藝與裝備、重大事故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為重點的技術攻關。重點要抓好焦坪礦區侏羅紀煤層地面井組區域瓦斯預抽采技術研究與應用,煤礦井下救生艙技術應用,定向高位大直徑鉆孔瓦斯抽放技術研究,礦井水害探查與治理研究、礦井沖擊地壓傾向性等項目研究工作。嚴格技術管理,超前做好防范工作。建立健全各類災害探查、預防、治理管理制度,特別是在重要時期、特殊工程、危險作業、治理重大隱患期間,切實做到時間、人員、方案、措施、資金“五落實”。 “十二五”期間的科研技術項目,以安全預評價或安全技術條件論證為基礎,以災害探查和治理達標為前提條件,按照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安全設施設計、施工組織設計等程序進行。做到新采區(盤區)、新工作面設計前制定探查和災害超前治理方案,治理達標準、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采掘工程設計、施工和投產。
七是在打造技術型人才方面取得突破。通過提高技術工人的技術津貼,調動廣大職工積極學習技術,提高技能的積極性,引導廣大職工向技術型人才發展,努力打造一支與公司技術進步、裝備提升相匹配的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在與大專院校對接的同時,不斷完善自身的內培機制。全面加強職工技能和安全培訓,提升采掘機械操作人員水平;要讓職工把技術價值與自身的勞動價值、人生價值、崗位價值統一起來,建立起嶄新的培訓模式,為公司的大發展輸血供氧。深入開展以綜采、綜掘為主體的實踐操作技能培訓、比武活動,積極推行先進工作經驗,強化職工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提升職工掌握設備性能的應知、應會能力,提高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劉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