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4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名單中,由陜西省煤層氣公司和曹家灘礦業公司聯合高校共同完成的“動水砂化區斜井潰涌災變機理與協同控制關鍵技術”榜上有名,因成功解決西北礦區“地下涌水潰砂”這一重大安全難題,獲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西北地區煤炭資源豐富,一些礦區地表覆蓋著厚厚的風積沙和砂土層,地質結構脆弱,長期受地下水沖刷形成孔隙大、滲透性強的“砂化層”。當煤礦井巷穿越該地層時,地下水沖刷砂粒移動,不斷侵蝕井壁,長期涌水潰砂極易導致井壁失穩,嚴重威脅礦井安全。“在這樣的地層中掘進井筒,就像在沙子里挖通道,一旦處理不當,水和沙就會大量涌入。”科研項目組成員、高級工程師華照來介紹。
面對這一行業難題,陜西省煤層氣公司聯合曹家灘礦業公司、中國礦業大學等單位開展產學研攻關,從災變機理、功能材料和技術工藝三方面突破,成功研發協同控制關鍵技術。科研項目組首次建立了揭示水砂遷移規律的變質量滲流力學模型,摸清了地下水砂運移規律。但理論還需轉化為實用技術,其中最關鍵的是讓注漿材料能夠在動水砂層中有效滯留和固化。針對傳統漿液在流動的水砂層中很容易被沖散,無法達到固結效果的困難,科研項目組提出“井壁-水-砂-一體化協同控制”思路,為井筒構建起一套多層防護系統。首創高風壓旋噴分區分段沖洗技術,單孔可強力沖出5至8立方米的流沙,徹底打通砂層注漿“經脈”,實現100%全地層固結。封堵涌水通道,使用水性環氧基固沙材料與黏度時變抗分散材料,通過循環泥漿攜石注漿帷幕技術,漿液滯留率達 90% ,結實率可達95%至100% ,工期節約30%至40%。通過井壁二次補強和壁后注漿改性技術,形成“井筒強化+砂層沖洗+地面帷幕+壁后改性”四重防護體系。該技術體系在曹家灘、小保當等多個礦井中表現出色。井筒最大變形控制在140毫米以內,涌水量減少近90%,徹底解決了返砂問題。隨著該技術在西北地區廣泛應用,斜井不再畏懼流沙的威脅。
據悉,近年來陜西省煤層氣公司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實施項目50余項,投入超9000萬元,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78項,鑒定成果10項,形成多點突破的技術格局。 (楊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