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韓城礦業自主研發的集煤礦安全管理工作數字化、智能化為一體的“智能安全監管平臺”,在公司及所屬4對礦井投入使用,為日常監管、在線巡檢提供了可靠保障。
2023年,該公司圍繞“科技興企、創新發展”戰略目標,加快創新步伐,搶占科技制高點,在破解安全發展難題基礎上,注重成果轉化、體系完善,催生煤炭開采新動能。智能安全監管平臺的投入使用,突破了安全管理工作長期以來依賴于人工檢查的局面,真正將科技創新轉化為實際應用。

科技支撐災害治理破瓶頸
2023年2月,該公司“地應力—瓦斯”綜合等值線圖繪制成功,填補了全礦井大尺度采掘應力場研究的空白,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防突設計,規避采掘擾動應力集中,降低礦井突出風險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今年的科研項目《破碎巖層穿層鉆孔漏氣位置檢測及“三堵兩注”高效密封技術研究》,通過分析鉆孔漏氣失效機制及失效影響因素,研發了新型帶壓封孔工藝和封孔裝置,瓦斯抽采效果較原有“兩堵一注”鉆孔平均瓦斯濃度提高39.14%。《復雜地質條件下本煤層氣動定向鉆孔成孔技術研究》項目,在桑樹坪二號井3310災害治理巷取得重大突破,最大單班進尺達到102米,打破了本煤層氣動定向鉆孔單班進尺國內紀錄。
科研成果轉化現實生產力
該公司把科技和安全生產深度融合,以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材料應用及“五小”活動為抓手,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
“龍門鉆錨機器人+傳統懸臂式掘進機”作業模式在桑樹坪二號井3307-2進順工作面應用后,月進尺由300米提高到425米,工作面鉆錨作業每班人員減少2人,一年節約人工成本72萬元。
公司副總經理劉新民介紹,龍門鉆錨機器人的成果研發與應用,為韓城礦區復雜地質條件下智能快速掘進系統構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快速智能支護裝備,對于高效支護具有重要意義。
在下峪口礦開展的《近距離煤層多重擾動回采巷道掘支一體優化技術研究》科研項目,探索形成了“低密度、高強度”錨桿、錨索同排支護體系,達到了極復雜半煤巖條件下快掘水平。今年10月,進尺創456米的紀錄,單進水平的提高為平衡采掘關系提供了有利條件,確保了采煤工作面無縫銜接。

多方發力營造創新生態圈
公司構建了集產、學、研、用為一體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以實驗室、試驗基地、職工創新工作室為依托,通過骨干引領帶動全員創新,形成了強大的創新合力。
象山礦井、下峪口礦、桑樹坪礦3個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在機電運輸、“一通三防”、生產技術等方面有多項“五小”成果立項研發,解決了安全生產諸多卡脖子的問題。2023年,公司職工申報“五小”創新成果250余項,經公司創新委員會聯合評審認定135項,參與人數和申報項目數量較去年均上升10%以上。桑樹坪礦職工謝登峰、王龍研發的“單軌吊物箱運輸的專用平板車”,在該礦北二采區使用以來,物料運輸速度提高了一倍,節省了人力和燃油成本。象山礦井職工孔憲友發明的“指標測試孔接煤裝置”,避免了接煤稱重時的安全隱患,一年創造經濟效益超3萬元。
今年,《復雜地質條件下龍門鉆錨機器人研究與應用》等2個項目科技成果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鑒定分別達到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高效寬域低噪聲礦用智能通風機研究與應用》等2個項目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煤礦帶式輸送機智能監控》項目入選2023年度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名單,《主斜井帶式輸送機卸載斜分煤閘門系統設計改造》獲得“五小”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公司受理專利102項,省級及以上期刊發表論文216篇。
韓城礦業公司統籌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瞄準煤炭行業科技前沿,以更大決心推動科技創新引領提質增效,贏得了發展主動權,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吳亞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