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8月,檸條塔礦業公司煤炭產銷量分別完成計劃的104.75%和104.65%,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化工煤銷量達80%以上,營業收入、利潤兩項指標達到預期,向著實現全年生產經營目標邁出穩健步伐。
檸條塔礦業公司年核定生產能力2000萬噸,落實陜煤集團“八個聚焦”重點工作,關鍵在于能不能安全、高效、科學釋放先進產能。檸條塔礦業公司始終把創新創效當作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集團公司創建世界一流企業貢獻力量。


以創新創效為主導——
為企業發展增添內涵
當前,煤炭智能化、無人化生產已不新鮮,關鍵是引進“高大上”設備后,如何最大化發揮設備潛能,讓人員勞作更輕松,讓設備運轉更高效,最終實現人機協作1+1>2的效果。檸條塔礦業公司靠的是創新。
運煤皮帶和帶式輸送機屬不同廠家,兩個系統不兼容,職工通過對控制模塊進行改造,實現了多部皮帶一鍵啟停;掘進工作面支護勞動強度大,一種自移式材料架應運而生,解決了職工搬運材料之苦……
創新,如同撬動新事物的杠桿,總能迸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截至8月份,今年職工共申報技術創新項目1160項,累計創造效益達9000余萬元。
檸條塔礦業公司的創新,不單單是技術創新,還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在內的全方位創新,著力推動企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供給體系韌性,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為企業發展增添內涵。
檸條塔礦業公司實行“專班制”工作機制,每年推出10多項專班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開展“轉作風、敢擔當、強整改”專項活動,推動了管理人員作風轉變;推行“三化”(標準化、精細化、創新化)區隊管理模式,全力打造“放心區隊”……一項項管理創新如雨后春筍,拔節生長,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可估量。

以成果轉化為抓手——
構建創新生態產業鏈
如果說“從0到1”代表著創新的重大突破,那成果轉化應用就是“從1到無窮大”的延伸。不斷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是激活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
走進檸條塔礦業公司維修車間,只見藍光四射,焊花飛濺。師傅們戴著頭盔、護目鏡、口罩進行焊接作業,每天,這里將產生成百上千個零部件投入井下使用。
短短一年時間,檸條塔礦業公司將這間傳統意義上的車間,升級改造成為集創新學習、研究、實踐和智造為一體的“創客工廠”,設“5區域1平臺”(創客歷程展示區、模型展示區、智能制造區、創新項目研討區、創新展望區和實操平臺),著力把職工的想法變為現實。
無獨有偶,檸條塔礦業公司還將現有的5個創新工作室、創客總站、成果展廳、研討報告廳、青工示范區等創新載體進行區域整合,建設成了“創客基地”,并組織各領域專家每月召開一次創新評審會,每年進行一次年度評比,擇優推薦“五小”創新成果、申請國家專利。
目前,檸條塔礦業公司形成了從職工提出想法、專家幫忙論證、“創客工廠”負責加工到投入生產使用的一條完整的創新產業鏈。職工創新轉化率達到了92%,累計有163項成果取得國家專利授權。


以人才培養為保障——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質量人才支撐。檸條塔礦業公司持續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用心用情營造良好人才生態,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得到了充分顯現。
當前,檸條塔礦業公司所有采煤工作面都實現了智能化開采,所有機房硐室達到“無人值守”標準,大批機器人在礦井投入使用,把職工從繁重、高危的崗位解放出來,傳統意義上的普通工人占比逐年下降,而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技術工人甚至智力工人競相涌現。
張先杰原本是生產準備工區的一名液壓支架工,后來參與機器人現場調試工作,短短兩年時間,就轉型成為“玩轉”機器人的行家里手,現在還帶了2名徒弟,共計完成礦井10多臺機器人的調試、升級改造工作。
近年來,檸條塔礦業公司構建了“17133”全序列人才成長管理模式,催生了以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導師帶徒為基礎,以班組長大講堂、“講業務,提素質”大練兵、定制化培訓等為延伸的人才培養體系。
今年,檸條塔礦業公司還提出了對采掘一線職工實施“三個傾斜”(政治待遇傾斜、薪酬待遇傾斜、關懷服務傾斜)政策,大膽提拔使用年輕大學生職工,為他們創造發展機會、提供鍛煉平臺。
比如,綜采一工區檢修班班長詹海濤,先后在國家級、省級職業技能競賽上獲獎,被公司聘任為二級電氣技師,成為技術工享受工區副職待遇的“第一人”。
截至目前,公司擁有職業技能等級職工1043人,其中高級工及以上398人,涌現出了全國技術能手4名,“三秦工匠”1名,“陜煤工匠”1名,全員勞動效率達到了4929噸/人,同比提高5.03%,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障。(徐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