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黃陵礦業一號煤礦掘進四隊巷道,“割煤不飛塵、巷道不積塵、掘進不揚塵、運輸不帶塵”,醒目的標語格外引人注目,管道電纜一字排開,物品定置規整、編碼明確、空氣清新濕潤。
粉塵是影響礦井安全的重大隱患和“隱形殺手”,是威脅礦工生命健康的主要根源。一號煤礦以保障安全生產、民生發展和職工安全健康為己任,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靠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等手段,開啟“無塵化”模式,大力實施清潔生產,加大礦井防塵、治塵力度,傾力打造安全、清潔、健康無塵化礦井。

多點發力,防微杜漸牽住通防“牛鼻子”
煤機割煤、連采機掘進和轉載運輸是產生煤塵的最大源頭,為從源頭控制煤塵,該礦立足綠色清潔型采掘工作面創建,加大除塵管理,為有效降低工作面粉塵濃度,創造更好更安全的工作環境,該礦積極采用“長壓短抽”的通風方法對工作面通風除塵系統進行全面優化。在全面應用長壓短抽通風除塵技術,應用泡沫抑塵系統和風水聯動抑塵系統,降塵率達到95%以上,
噴霧是礦井采掘一線綜合防塵體系的車前卒,在采掘一線,通過煤機內外噴霧,工作面凈化水幕、各轉載點封閉式噴霧、集中消塵區等對產塵工作面、巷道回風流進行降塵、除塵處理;同時為實現噴霧效果最優化還分別在綜掘機、采煤機噴霧上加設加壓泵增壓,提高噴霧霧化效果,守好防塵第一關。
為了徹底降低巷道粉塵,該礦在巷道中每500米設置一組由沉淀池、集水池、消塵管路和多達30余處的噴霧頭組成集中消塵區,噴霧效果可覆蓋全斷面,在啟停方式上除煤流監測外,還可實現聲光監測、人員監測、粉塵監測、定時等多種啟停方式相結合,有效抑制膠帶運輸機運轉時粉塵的二次飛揚,消滅蔓延至后巷的“粉塵逃兵”,還可對輔助運輸車輛進行清洗。

以人為本,全盤布局下好通防“一盤棋”
采掘巷道的通防設施只是該礦在通風系統和綜合防塵中的一個縮影。做好通防,不但要抓住主要關鍵產塵區,還要全盤抓,處處抓,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礦井通風系統上,我們根據礦井生產布局和接續安排,通過完成通風系統方案優化,合理進行井下巷道、聯巷及硐室施工,拆除閑置封閉,積極簡化礦井通風系統,細化風量分配,從而降低礦井通風阻力,確保通風系統穩定、可靠,確保礦井有效風量率達到95%以上。”該礦通風部部長付天河堤及通風系統信心十足。
在“通”上做優化,在“防”上抓落實。該礦常態化對礦井進行全斷面灑水滅塵,實現井下防塵區域無縫隙、無死角、無盲區管理。
管得好,也需職工防的好。該礦每月足量給職工提供防護用品外,又對職工進行定期專題培訓,了解必會的職業健康和通防要點。
“防塵口罩作為粉塵與職工健康間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培訓時一直給職工強調更換衣物,嚴禁摘掉口罩,換衣物時的粉塵危害遠比在井下更危險,部分附著在衣物上肉眼看不見的細小粉塵,隨著更換衣物二次飛揚,若沒有口罩防護將直接吸入體內,這也是近年來促使職工塵肺病的一把隱形匕首。”該礦職業健康培訓教師鄧超說道。

科技引領,智慧賦能助推通防“智時代”
在邁入礦井“智時代”的今天,通防智能系統、設備陸續走入井下,在“一通三防”崗位上“建功立業”。
掘進工作面的智能風機,實現了在地面遠程可視化監控、掘進工作面供風智能調節,還能智能判斷工作面瓦斯濃度,提升了掘進工作面供風安全系數。
全方位型煤礦用履帶全液壓智能鉆機的上線使用,實現自動上下鉆桿、地面遠程一鍵啟停、數據自行記錄、智能防卡鉆等功能,配合NOSA+AI可視化打鉆系統,成為礦井瓦斯治理又一利器。
據悉,該礦今年將在626進風順槽建成智能鉆機標準化作業群,結合又一“神器”——智能瓦斯抽采達標評價系統,通過瓦斯抽采數據監測科學指導、評價瓦斯治理工作,促使瓦斯抽采效率進一步提升,保障安全生產。
“今年,我們將持續完善智能通風、智能打鉆、智能抽采達標評價系統建設和調試,積極探索應用智能防滅火和智能防塵系統的相關技術,并加強與重慶煤科院合作,研究符合我礦現狀的‘開拓、普掘、快掘’三類系統高效除塵技術新工藝,確保除塵率達到95%以上,進一步改善井下作業環境。”該礦總工程師王飛談及通防智能化信心滿滿。(劉文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