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月22日,來自安徽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5家科研院所專家,穿梭在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井下現場,測試大巷以及工作面粉塵、汽車尾氣等有毒有害氣體的各類數據分布現狀。
“盡量多收集一些數據,便于我們下一步更精確的研究,徹底解決掉井下污染問題。”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陜北礦區煤礦空氣凈化與職業健康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裝備與示范》項目專家安勝欣,邊認真測量數據邊說。這是“十四五”期間,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是陜煤集團旗下的主力生產礦井,具有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煤層瓦斯含量低,資源賦存穩定的資源優勢。為了在“十四五”期間實現更大發展,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積極與華為公司、蒙草集團、安徽理工大學等一流企業和科研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開展礦井智能協同、井下空氣質量革命、綠色立體生態修復治理、脆弱區煤層減損開采、國內首例6米大采高沿空留巷技術研究。
截至目前,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實現了采煤、洗選到裝車的智能協同聯動體系。智能化綜采工作面自動化生產率為97.7%,單面日產達3.5萬噸,單面單班生產人數由14人降至最少5人。
“智能裝車系統投入運營以來,職工從裝車現場狹小的操作間,搬到了干凈、整潔、明亮的集控室,只需輕點鼠標,開啟漏煤斗,20秒鐘便能完成精準裝車。”市場營銷部部長汪華然說。
同時,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大力推進示范項目建設,充分利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對采空區進行立體式生態恢復治理,打造“生態+科普+休閑+旅游多元化”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
“目前,我們已完成塌陷區已沉穩區域“高山草原+林果經濟”的治理規劃,試點示范區正在施工,預計12月份,煤礦“立體生態修復”示范樣板將建成,屆時,職工邁出礦區便是公園,極大提升了職工的幸福感。”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生態環保部負責人自豪地說。
一大批重點項目同步推進,人才緊缺也成了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宏認為,重點項目可以和科研院校進行合作攻關,而人才則需要精心培育,既要構建最優人才發展環境,筑巢引鳳,也要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把人才培育成行業領軍隊伍,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同頻共振。
人才發展是企業的“驅動力”。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為了加快人才孵化、培養和激勵,積極為培養人才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從人才管理體制、培養機制、激勵機制、服務保障等方面撬開突破口,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2020年7月,通過公開競聘中層管理干部,讓51名有想法、有能力的職工走上管理崗位;2020年12月,將13名新入職煤礦主體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和11名本科畢業生聘任為見習技術員,并安排其各區隊輪崗,幫助他們快速成長;2021年1月份,為139名取得學歷和專業職稱的職工解決了職級待遇問題;2021年3月,與陜西工商管理碩士學院合作,開展MBA學歷提升工作,幫助職工提升學歷,實現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得益于公司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職工李王平在2020年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斬獲金獎,任保利獲評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說。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通過“百十一”青年英才培養計劃,每年評選十大青年英才,進入后備人才庫,每年評選1名至3名杰出人才,給予職位或待遇,讓想干事的人有機會,讓能干事的人有舞臺。”陜北礦業紅柳林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常波峰在談及未來對人才培養的期待時滿懷信心地說。(焦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