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清理輔運大巷水溝,得靠人工拿著鐵鍬、編織袋一點點掏,不僅效率低,還得時刻提防積水隱患,現在有了這臺水溝清理‘神器’,僅需1個人操控設備,一個班就能清80多米,比以前效率高多了!”
在小保當礦業公司一號煤礦輔運大巷,操作工吳鵬正專注地操控著一臺紅色的設備,興奮地向身邊的同事蔣旭介紹。這臺讓他贊不絕口的“寶貝”,正是MQCY-50/45YL型煤礦巷道水溝清理機器人,一款專門針對煤礦井下水溝清理難題“量身定制”的移動可調式煤泥清挖一體化系統,憑借硬核性能成為井下清淤的“得力干將”。

這款水溝清理“神器”,采用履帶式行走結構,分散自身載重,接地比壓≤0.1MPa,能在16°陡坡上平穩行駛,最小轉彎半徑只需4米。側邊的斗提式上料裝置更是“全能選手”,能適配深度50公分以內、寬度30公分以上的水溝,底部配備的傾角油缸與柔性機構,能自動調節槽底深度,遇到硬質障礙物時還能靈活退讓15~20公分,有效避免設備磕碰損壞,大大降低了維護成本。
在作業現場,這臺設備的“高效力”更是肉眼可見,紅色的機身平穩移動,側邊的斗提裝置像“靈活的機械臂”,源源不斷地將水溝里的煤泥輸送至車載振動篩式固液分離機。短短20秒鐘,脫水后的干煤泥就會從出料口順暢落入編織袋,而分離出的水則順著專用管道回流至水溝,真正實現了煤泥“即清即分、循環利用”。

據了解,該設備每小時可輸送8立方米煤泥,煤水分離精度達到0.2mm以上,徹底解決了傳統水溝清淤“煤泥濕重、清運困難”的痛點。
自引入該設備以來,井下清淤工作迎來了“質的飛躍”,相比傳統人工清淤模式作業效率直接提升5-8倍,作業人員數量大幅精簡,人工成本直接降低60%。這臺水溝清理“神器”的投入使用,不僅減輕了礦工的勞動強度、提升了作業效率,更以實打實的“智造”力量,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屈洋洋 云層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