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全礦井總排放量為30871m3/min,總回風量為30359m3/min,總進風量為30062m3/min,礦井有效風量率97%。”4月2日,在黃陵礦業二號煤礦智能調度指揮中心,值班員輕點鼠標,就將三月下旬通風數據展示到大屏上,并迅速形成了井下通風數據變化曲線,精準掌握了井下風量變化。

一直以來,該礦秉持“智能礦井、智慧礦區”的發展理念,緊扣智能感知、遠程控制、減人增效的智能化礦井通風發展方向,成功搭建起一套融合安全監測、實時分析、智能決策、智能調控功能的礦井智能通風系統,該系統可精準監測井下瓦斯濃度、風阻、風量、風壓、風速、溫度、濕度等參數進行實時監測提取,無論風量的微小波動,還是風壓的瞬間變化,都能被精準捕捉,助力礦井實現從傳統“人工測風”,向高效、精準的“數字呼吸”智能模式跨越式升級。
“以前礦井測風必須要下井測量,每10天至少測1次,檢測員穿梭在井下,一趟下來行程約5公里,整整耗費2天時間,才能完成測風工作,而且誤差依舊難以避免。”該礦通風隊書記顏鵬博說道,“現在不一樣了,所有信息都實時展現在大屏上,測風效率與精準度顯著提升,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數據質量。”

風門作為礦井通風系統的“咽喉”,在整個礦井安全生產體系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承擔著調節風流,確保井下各個作業區域通風順暢的重任,同時還為運輸線路提供著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為進一步提升礦井通風系統的穩定可靠水平,該礦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在一般風門功能的基礎上,增添燈光控制監控系統。這一系統利用先進的圖像識別與遠程通信技術,實現了地面對井下風門狀態的實時監控,工作人員在調度室內就能清晰看到每一道風門的開閉狀態。當運輸車輛接近風門時,礦燈燈光被風門的識別裝置捕捉,經過快速分析判斷后,風門便會自動開啟。
該礦運輸隊職工李輝對此贊不絕口:“有了這個智能風門,現在開車通過時,再也不用下車去手動開啟了,經過燈光識別后,風門便會自動開啟,方便多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我們的勞動強度也減輕了不少。”
據統計,通過智能通風系統的成功運用,如今井下作業調風量與調風目標誤差小于2%,主要巷道控風精度超過97%,礦井總通風阻力減低了15%左右,并通過局部通風機風量調節,節約通風電費10%左右,顯著提高礦井安全管理與災變應急處置水平,為礦井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