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安全基礎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聯合開展了礦山領域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遴選工作,確定推廣31個典型應用場景、66個場景實例,黃陵礦業一號煤礦推薦的“沿空留巷支護裝備智能搬運機器人”,憑借著高效、精準、靈活的特性,受到了“機器人+”供需對接與應用推廣公共服務平臺專家組的“青睞”,第一時間在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微信公眾號上首位宣傳,以更好推動典型應用場景的復制與推廣。


為提高礦井生產效率、降低萬噸掘進率、提高資源回收率、延長礦井服務年限,解決生產接續緊張、災害治理時間不足等難題,結合礦井生產接續實際,一號煤礦采用沿空留巷工藝。為保證沿空留巷段的頂板支護效果,該礦開展沿空留巷支護裝備及搬運機器人研究與實踐,研制煤礦沿空留巷尾巷支架智能搬運機器人成套技術裝備系統,提高煤礦沿空留巷尾巷支護效率和生產推進效率,實現煤礦沿空留巷尾巷“無人操作+有人巡視”的智能化作業模式,達到了減輕勞動強度、降低勞動風險,減員增效安全生產的目的。
沿空留巷支護裝備智能搬運機器人主攻材料運輸作業,它由單軌吊機車、機械手搬運裝置、動力系統、液壓泵站、乳化液系統、自動化電液控系統等組成,機械手集成激光測距傳感器、視覺相機、接近開關、位移傳感器、監控攝像機等多種傳感器,以激光雷達、自動控制為基礎的礦用井下巷道液壓支架搬運機器人替代人工進行支架搬運作業;解決單元式支架拆除、安裝、支護過程中自動“拔”和“插”液壓進回液管路的難題;定制的端頭特殊支護支架既能推動機頭又可以有效保護頂板錨索支護設施。
工具趁不趁手、設備安不安全,一線員工是最有發言權。“傳統單元式支架搬運方式受地質條件的影響大、安全隱患高,單元式支架不具備行走功能,必須依靠其他輔助設備才能移動,每個單元支架都需要配備操縱閥組和大量管路,增加成本且在搬運支架過程中易刮壞管路。沿空留巷支護裝備智能搬運機器人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看似其貌不揚,實則智能高效,孔武有力,它是全班人的‘心頭寶’,它能輕松抬起1.2噸的垛式支架,現在整個沿空留巷段的支架搬運移設全由它獨自完成。”查斯繼是一號煤礦綜采一隊生產班長,自從工作面垛式支架搬運機器人“上崗”后,這個以能干著稱的“大力王”轉了行,干起“指尖活”。
“沿空留巷支護裝備智能搬運機器人應用,能夠使礦井達到更高的智能化水平。應用后,每班作業人數減少4人,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約240萬元。4月2日,該科技成果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成果鑒定,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該礦機電副礦長張玉良說道。(倪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