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煤集團“四種經營理念”的指引下,澄合礦業百良公司今年掀起了一場從思想到行動的深度變革。面對地質條件復雜、設備老化等因素導致的材料費超支壓力,公司上下以主動求變的決心和全員創新的智慧,全力打響了一場提質增效、節支降耗的“突圍戰”。
“履帶車突然‘趴窩’,按老辦法就得更換整個驅動系統,一換就是5萬元。”綜采隊檢修工黨秦濤提起設備突發故障時,語氣中滿是焦急。這筆不小的維修費用,給班組的成本管控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壓力。
就在大家束手無策之際,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孫俊峰帶著工具箱迅速趕到現場。經過細致排查,發現驅動齒輪卡滯、齒輪嚙合存在異響,精準判斷出故障根源在于減速箱傳動軸磨損。“只要用砂紙打磨鍵槽,再更換一根傳動軸,1000元就能解決問題。”孫俊峰的精準處置,不僅快速恢復生產,更大幅節約了維修成本。

這一場景,是百良公司推行“優選方案、優化流程、優質維護”“三優”策略的生動體現。今年以來,該策略已推動礦井設備故障率下降65%,累計節約維修費用82萬元。
“下午4點綜采隊停止割煤,轉入檢修;6點掘進隊開始出渣;晚上11點再啟動出煤。”調度信息中心負責人于良煒指著監控大屏介紹,“‘4611分時段工作法’實現了精煤與矸石運輸在時空上的硬隔離。”該方法實施后,煤質穩步提升,今年最高熱值達5238大卡,創效1431萬元。此外,該公司還積極拓展煤泥、矸石等副產品銷售渠道,實現外部創收207.29萬元,全年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4.3%。
創新是破解生產“堵點”的利器。在綜采工作面,技術員曹嘉鑫指著一套防護網裝置說:“過去煤壁片幫如同‘放炮’,既危險又影響進度。現在給護幫板加裝了液壓傳感器,煤壁位移只要超過5毫米,0.3秒內防護網就會自動彈出。”像這樣貼近生產實際需求的創新成果,在該公司各作業環節不斷涌現。

過去,測風員要爬20米高巷手動測量風量,如今激光自動掃描斷面,數據可實時傳送到調度信息中心;清煤刮板加裝鋸齒刃后,可邊運邊碎煤,不再卡堵停機……從“小改小革”到“重大突破”,該公司創新動能持續釋放。
在成本管控方面,該公司堅持“把錢花在刀刃上”:壓減非生產性工程支出54.96萬元;優化工作面設計,節省液壓支架10架,節支362萬元;組建自主維修團隊,液壓支架維修成本較外委下降56%;自主完成礦區道路修補、管路改造等工程,節省支出9萬元。截至目前,已累計實現創新創效685萬元,材料成本持續下降,設備效率顯著提升。(杜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