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從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賚諾爾區傳來喜訊,在“扎煤杯”第十六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上,黃陵礦業一號煤礦職工焦飛、楊永崗獲綜采維修電工一等獎,再次刷新了一號煤礦在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獲獎的新高。
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頂梁柱”,是“智能礦井、智慧礦區”的“核動力”。近年來,一號煤礦堅持把高技能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提高職工技能水平當成企業發展的“助推器”,從建立培養新體系、探索競賽新模式和樹立激勵新導向入手,讓技能人才立前排、站“C位”,畫好高質量發展和職工成長成才的同心圓。

聚才:為人才搭橋梁豎階梯
人才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關鍵變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做好人才工作這篇“大文章”,給予人才成長成才正確的引導、積極的鼓勵、施展的平臺、良好的氛圍,幫助人才茁壯成長。
技能人才需要培養,也需要科學地評價和選拔機制。有效的機制保障就像養料,是凝聚人才的“聚寶盆”,培育人才的“強磁場”。
為了進一步做好人才保障工作,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該礦從頂層設計上進行系統思維,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夯實平臺載體,搭建聚才的“大舞臺”。
該礦從實際需要出發,積極引進智慧礦山、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緊缺人才,多渠道暢通青年職工成長通道,把使用作為最好的培養,深化薪酬差異化分配機制,健全完善獎勵激勵制度,建立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實施“揭榜掛帥”“賽馬”活動,用工資杠桿引導職工向生產一線、高技術含量崗位傾斜,讓技能人才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我要特別感謝企業搭建的好平臺,讓我從最基層的一名電工成長為技術能手。”焦飛說。90后“技術大拿”焦飛是一號煤礦綜采一隊檢修班班長,連續三年斬獲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一等獎,先后被授予陜西省“技術能手”、陜煤集團工匠、“三秦工匠”等榮譽,耀眼成績的背后是“娘家人”為職工搭建成長平臺的超強機制。

育才:充電賦能“育好苗”
走進一號煤礦機修車間,陜西省“首席技師”李東升正在給幾名電工就檢修真空電磁啟動器的原理和檢修技巧進行有針對性的授課,從圍坐在一起吃“小灶”的職工臉上,足以看出授課的效果,這與過去“臺上講得索然無味,臺下聽得昏昏欲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為讓有理想、有抱負的“追夢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該礦堅持給“駿馬”一片草原,給“雄鷹”一片藍天,創新培訓載體,針對一線隊伍人員技術底子薄、關鍵崗位人員緊缺等現狀,大力實施導師帶徒,以提問、講解、討論、實操相結合的方式,讓職工在現場實踐中掌握業務要領,真正把理論知識從書本搬進他們心里。
為了更好地滿足職工學技能、強實力的“口味”,該礦堅持先調研、后培訓的原則,分區隊、分工種、分層次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職工“口味”和生產需要制定對口培訓計劃,由全員培訓向精準培訓升級,由素質培訓向差異培訓延伸,由地面培訓向現場培訓覆蓋。
“在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我之所以能獲得一等獎,離不開企業開辟的技能提升通道,更離不開礦上的培養,非常感恩企業為我們‘草根’一族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準備隊綜采維修電工楊永崗說道。

興才:讓“俊杰”盡展風采
伴隨著閃爍的弧光和飛濺的焊花,機修車間電焊工吳陽左手執面罩、右手握焊槍,像藝術家一樣揮灑自如,完成了高難度的焊接工藝……憑著這手絕活,他一舉拿下一號煤礦第九屆技能大賽比武電焊工一等獎,領到了1萬元的獎金,真金白銀的獎勵滋潤著特殊人才的上進心。
職工職業技能有多強,企業提供的舞臺就有多大。該礦以技能競賽為載體,堅持常態化開展三小一練、職工技能大賽、職工技術比武、崗位達標等活動,鼓勵廣大職工積極參加中省、行業和集團技能競賽,為更多優秀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搭建平臺、提供舞臺、創建擂臺,讓各懷絕技的“俊杰”盡展風采。
近年來,一號煤礦高度重視“雙創”和小改小革工作,加大表彰獎勵力度,將先進評比由一年一次改為半年一次,對科技含量高、產生效益大、推廣價值高的成果原創人員進行表彰獎勵,在為他們發“紅包”的同時,還將他們納入管理人員和后備干部的“人才庫”,讓人才隊伍奮斗有舞臺、表現有機會、努力有回報,切實讓有能力、重實干、善創新的職工當“主角”。
同時,該礦加大對技術能手、技能大師、勞動模范等優秀員工的推介和宣傳力度,將各類能工巧匠由“幕后”推向“前臺”,讓他們走上熒屏、走上舞臺,在電視上有影、廣播上有聲、報紙上留名,讓高素質人才“名利雙收”,讓胸懷壯志的“精英”扎根沃土。
一個方向、一個平臺、一份事業,聚集了一批英才,讓礦井發展有了最堅實的力量。今年以來,該礦累計開展從業人員培訓30場2000余人次,先后有11名基層人員通過競聘走上了管理崗位,14名一線職工成為班組長,舉辦各類職工技能競賽20項,兌現獎勵30多萬元。(倪小紅)


